说到这里,王臣忽然又扭头问张厌九:“张老,火药试制车间可有什么新的进展?”
“还真有。”听王臣问起这个,张厌九立刻兴奋起来,“经过将近一年的反复尝试,我们发现使用葡萄……”
“等一下。”张厌九话音未落,就被王臣打断,“行了,今天就先到这吧。”
打发走了一众不相关的老师傅,王臣这才问道:“张老,你现在可以说了。”
“喏。”张厌九叉手应了一声喏,又道,“经过一年尝试,我们发现使用萄萄藤和细柳枝制作的火药爆炸之后产生的残渣最少,甚至于没有,再就是,硝石、硫磺及木炭的配比以七十五、十、十五的份量配比威力最大!”
“好!”王臣欣然点头,随即又道,“还有一事,燧发枪所使用的火药颗粒,不能跟大炮的火药比,挤出的筛网孔眼必须得减小,具体尺寸,比小米粒的尺寸略小就好。”
关于黑火药的颗粒大小与火器口径的匹配数据,王臣是专门阅读过文章的,基本上口径在20mm以下的步枪子弹,黑火药颗粒直径以1mm左右最佳,口径20mm以上的大炮炮弹所用的黑火药,则以直径2mm左右最佳。
目前龟兹火药厂产的黑火药颗粒直径就是2mm,只不过并不是圆卵形的,而是圆柱形的,长度约为直径的两倍,即4mm左右。
至于武备城即将生产的燧发枪的口径,王臣选择的是半寸,也即15。4mm。
口径越大,威力越大,这个道理只要是人都能懂,但是作为一款步兵火器,并不是威力越大就越优秀,因为还需要兼顾后勤保障以及便携性。
比如晚清时清军所使用的抬枪,口径大多在20mm到30mm之间,重量通常超过三十斤甚至六十斤,射击时需两人合力,一人用肩膀抬着,另一人瞄准射击,像这样的火器就不是王臣想要的,太过笨重,作战效能太低。
王臣甚至觉得十六世纪西班牙的穆什克特火绳枪都太笨重。
王臣理想中的燧发枪,就是十八世纪英国龙虾兵的燧发枪,长度约1。4米,连刺刀总重量大约四公斤,纸壳弹装药五十克,铅丸重约三十克。
从王臣手中接过图样,张厌九又问道:“殿下,此燧发枪该以何命名?”
“名字啊,容我想想。”王臣沉吟了片刻之后说道,“就叫做安西铳吧。”
华夏习惯于将小口径火器称为铳,王臣还是决定沿用铳个名称,叫安西铳。
“安西铳?”张厌九点点头又道,“殿下,小老会尽快搭建车间,加以试制。”
王臣说道:“就按正常节奏试制吧,也不用太赶进度,以免忙中出错走弯路。”
时间的确是很充裕的,由于平定回纥只用了一年不到,所以留给吐蕃的时间还有足足四年多,根本不用急于一时。
即便是年产两千支铳,四年也能生产出八千支安西铳。
而一旦燧发枪大批量的装备军队,安西军乃至于整个大唐的军队又将迎来一次革命性的编制以及战术战法的革新,至少后勤保障压力将减轻许多。
披挂几十斤的甲胄,携带上百斤的装备,将成为历史。
今后的安西军或者唐军,除了一身棉甲,就是安西铳以及若干数量的纸壳弹,顶多再加手榴弹、寝具以及口粮,负重顶多三十来斤。
喜欢我在大唐安西当大都护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我在大唐安西当大都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