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1992年,桂春生离开广州,自此裘阿姨和周长城万云夫妇几乎没有再见过面。
1993年,彭鹏和彭颖出了事,跟旧日朋友基本上再无来往。
1994年,葛宝生前往深圳;袁东海与万云割裂;林彩虹北上。
1995年,周长城和万云也决定离开广州到深圳去开始另一段人生路程,这是他们两人第一次主动做出来的变动和选择。
人与人的相遇,总是因为各种因缘际会相聚、别离,然后重逢,分散在各个角落,尤其是在这个可以自由流动的年代,对新生的渴望和向往会让人不由自主走向每一个不同的地方。
周长城和万云打包家里东西的时候,总觉得这个要拿,那个要拿,但最终只是收拾了一些必要用品,大件的家具都没有动,书房也暂时维持原样,每个月回来广州一次,打理这地方。
他们终于明白了桂老师之前只收拾了一袋行李就走,不是因为洒脱,是因为身外物确实麻烦。再加上也不知道前路如何,如果在深圳并没有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出路时,珠贝村这小院儿就是他们给自己留的退路。
冯丹燕被万云委托过来帮忙照顾院子里的花草和鱼儿,她和朱哥的经济在今年初缓了不少,不必跟之前一样必须每天都骑车出去卖面条儿,施婆婆年纪大了,身体比前两年要虚弱,她时常要顾着家里的老人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珠贝村,因此答应得很爽快,反正也不算什么大事儿,在被三个孩子闹烦了的时候,还能在他们院儿里偷偷歇会儿。
“阿云,你和长城要离开,我是最伤感的。”冯丹燕说的是实话,她这人爱热闹,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家里老乡和朋友往来都是不断的,但跟万云这种深交的朋友很少,“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我问你能在珠贝村住多久,还劝你住久一点。”
天啊,说起这些话,就跟还在昨天似的,万云也跟着伤怀起来:“记得。当时我们刚来广州不久,一切都不确定,那时我还以为会很快离开珠贝村的,没想到一住就是这么多年。”
冯丹燕看着跟自己聊得来的邻居朋友陆续都走了,向来没什么心事的她都幽幽叹了口气:“聚散总有时,”不过她亦说,“朱哥前阵子问房东,我们租的那个小院儿卖不卖,房东拒绝了。我跟朱哥两人都觉得反正已经决定不回老家,又在广州待了这么久,还没自己的房子,实在也说不过去,就准备到琶洲那附近买块差不多大的地方,自己建楼,现在朱哥在看地皮呢。说不定过阵子,我们也要搬走了。”
“丹燕嫂,买地建房,置业是好事情呀!”万云提前恭喜冯丹燕,“等摆新房酒的时候,记得一定要给我们打电话,我们肯定来!”
“好,一定!”冯丹燕很快又打起精神,她的情绪总是来去都很快,“你们去深圳也好,我还没去过呢,到时候我带着朱文朱武和小妮儿去找你们玩儿!”
“那就说好了!”万云把大门的钥匙交给冯丹燕,再三感谢把她送出门。
周长城那头也是一堆的事情,现在大部分的生产都还安排在广州,他要开会、要跟进项目、签字检查一些基础的设计图,还要开始清点自愿跟到深圳去的下属。
厂里边搬家,人员也跟着变动,张美娟喊着招的人还不如流走的人多,整个广州厂乱得如同一锅粥,现在也无人搞什么小动作了,如果工作推不进,一跟香港那头开会,所有人都要挨骂对喷,全都自顾不暇。
整个昌江如同临时搭建的草台班子,说不上专业不专业,人人一碰头,全都是负面情绪,不过这些情绪全都在员工中间发酵,还没有弥漫到老板面前去。
对于周长城最终下决心去深圳,姚劲成大为开怀,在办公室问他:“周工,需要什么支持,尽管说!”
周长城一点也不客气,递出一张纸:“姚生,项目部的人我全都要带过去。设计组的郭顺,生产车间的两个钳工,一个拆检工程师,这几个人都说愿意到新厂去。这是名单,我给他们开过会了,他们都同意,随时可以出发。”
这就有点狠了,设计和技工类的人员人数不多,还说得过去,但项目部门的人全部走,意味着广州厂的人全都搬空,又回到了几年前那种各处扯皮的状态,姚劲成不同意,斟酌了一下说:“全都去深圳不现实,广州厂也要留下几个人,至少三个,慢慢过渡一下,你挑一挑。”
周长城对姚生的这个答复一点也不意外,他已经知道怎么和老板、上司还有其他部门的人拉扯,把那张纸拿回来,看了眼上头的名字,过了几秒钟才说:“姚生,我晚点给你答复。”
姚劲成点头,让他出发前再押两台机器过去,又让他做个最早开始投产的计划出来:“深圳厂前期工作已经做了很多了,花钱如流水,是时候要赚钱了,你们速度再加紧,人手不够就让赵前进招人,跟上深圳效率。”
周长城点头:“我过去第二天,清点一下现场,立马就写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