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劝降失败还是成功
由于战事刚结束,加上天色将晚。
韩烈并没有留越其杰,陈潜夫,袁枢这些人吃饭。
而他们在看出韩烈军务繁忙之后,也没有多待。
寒暄一阵后,越其杰起身说道:“长平侯军务繁忙,我们就不多叨唠。”
“改日下官在梁园,召集睢阳官绅士子,庆祝长平侯今日大捷。”
“还请长平侯,到时候能够前来赴宴。”
“越大人相邀,这是本候的荣幸,到时候一定准时到。”
韩烈答应之余,起身把众人送出了营地。
坐上马车,离开大营之后。
“伯应兄,长平侯此人如何?”
越其杰是归德府知府,但他向来敬佩袁枢为人,虽然他的年龄,比袁枢要稍长。
但他为表示敬重之情,私下里他一直尊称袁枢为伯应兄。
伯应是袁枢的表字。
袁枢相貌俊伟,以才略著称于世。从小跟随父亲袁可立,为官边地的他,精通骑射,有治军之才。
早年崇祯八年,他在睢阳丁忧,为父亲守孝期间。
曾有一支李自成帐下的流民叛军,来到睢阳城下。
卫所人马一触即溃。
睢阳危在旦夕之际,袁枢散尽家产,招募两千乡勇,坚守城池七天七夜,最终击溃叛军。
从而保住睢阳不失,事后他升任大梁兵备道。
袁枢刚才韩烈的中军大帐,一直在观察韩烈的言行举止。
越其杰和陈潜夫多有与韩烈交谈,唯有他少有言语。
倒不是他不善言语,恰恰相反的是,袁枢为人机敏,善于雄辩。
只是受到父亲袁可立的影响,他更喜欢做实事,除非有人反对他做事的主张,他才会去与人据理力争。
“此人目光如炬,慷慨激昂,人品贵重,是个难得君子。”
“最重要的是,此人文武兼备,精通兵法韬略,是个难得将才。”
“他能够获得陛下的信任和重用,这是他的幸事,也是朝廷的幸事。”
袁枢脑海之中,回想起韩烈给自已的印象,由衷的给出了自已的评价。
“伯应慧眼如炬,所言确实不虚。”陈潜夫点点头。
“长平侯虽然年纪轻轻,但是待人接物,谈吐得当,颇有君子之风。”
“既没有少年得知的猖狂,也没有武夫的粗鄙,此人未来可期啊。”
越其杰见二位好友同僚,对韩烈的评价都如此之高,也不由松了口气笑道。
“今后归德府,有长平侯提督军务,咱们几个,倒是可以高枕无忧了。”
这边韩烈刚回到营帐,有飞骑来报。
“启禀侯爷,杨总兵来报,忠义军各营,已经把叛军全部拦截。”
“敌将贺锦投降,我军将士正在回营。”
“告诉杨总兵,本候已经让人准备好酒菜,今晚犒赏三军。”
得知贺锦投降,叛军被全歼,韩烈也是大喜。
睢阳城下一战,全歼三万叛军,足以抵消开封失守职责。
最重要的是守住睢阳城,就等于扼守住了江淮的大门。
今后无论是李自成的叛军,还是建奴鞑子,将会难以逾越黄河,进入山东南下江淮地区。
虽然天色将晚,但杨衍率军回来,还需要一些时间。
韩烈遂来到关押的俘虏的营帐。
“任继荣,听说你与你兄长任光荣,都是明军出身,说说看,为何从贼了?”
来到关押任继荣的营房,韩烈示意王平,上前解开对方绳索。
主动给对方倒了一杯水,一脸平静的问道。
任继荣也知道韩烈的武艺,知道眼前这位大明将军,不是他能够对付的。
“南阳地处两军交战中心,自杨嗣昌围剿以来,我南阳军民,无论是官军来了,还是叛军来了。”
“都没有好日子过。”
“官军找我们要钱粮,叛军来了,还是要钱粮,不给就免不了一场战斗。”
“几年下来,南阳府治下各县,上百万百姓,死伤过半,原本富裕的村庄,人口凋敝,土地荒芜。”
“我与兄长身为军官,也是朝不保夕,更何况寻常百姓?”
“尤其是杨嗣昌督师战死之后,朝廷不但不体恤我等疾苦与辛劳,还要追责我等之过。”
“这样的朝廷,还有什么值得我等卖命吗?”
任继荣是世袭军户,南阳府地处中原地带,也是大明唐王府驻藩之地。
前两年兵部尚书,督师杨嗣昌统率二十万大军,十面张网,围剿李自成和张献忠。
主战场就是在南阳,襄阳,郧阳一线。
杨嗣昌兵败战死后,南阳,襄阳,郧阳成为李自成的老巢。
唐王朱聿键因为被关押在凤阳府,这才躲过一劫,幸免一难。
而朱聿键家族的一众血脉族人,却都死于了叛军之手。
“这几年来,朝堂之上,确实出现了一批佞臣,蒙蔽了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