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李岩点点头:“老百姓归附闯王,是因为闯王不收取赋税。”
“而士大夫,乡绅地主反对闯王,是因为闯王动了他们的利益。”
“一个地主,少说要积累几代人,才能成为乡绅豪强。”
“可闯王所到之处,直接对他们抄家灭族,他们自然也就站到了闯王的对立面。”
“这样的处理方式,在义军前期,是有利的,可以滚雪球似的,迅速获得广大穷苦百姓的支持。”
“但有句俗话说的好,可以在马背上打天下,却不能在马背上治理天下。”
“同样,无论是士大夫,还是乡绅地主,他们当中有坏人,自然也就有坏人。”
“一个势力要长期稳固的发展,就要包容各个阶层的人。”
“尤其是士大夫,也就是读书人,没有他们协助治理天下。”
“地方上就好混乱,得不到妥善治理的天下,朝廷的财政,如何支出?”
“军费又如何筹措?”
“正所谓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就是这个道理。”
“如今闯王已经走过了原始积累阶段,要想问鼎天下,就必须拉拢重用士大夫和乡绅集团。”
“从而管理地方事务,收取合理的赋税,以维护官员和军费的开支。”
“这就是法家所言的法制。”
“我华夏历朝历代,虽然遵从儒家学说,但外儒内法,始终是朝廷的运行根本。”
“闯王出身贫寒,受尽贪官污吏的盘剥和压榨,才走上反叛的道路。”
“故而他对士大夫,向来仇视,这样的做法,最终只会把士大夫,乡绅地主,推到对立面。”
“这事我一直有劝谏过闯王,但成效都不大。”
……
李岩没有跟红娘子说,他投降的根本原因,是想保护红娘子,让她能够快乐的活下去。
随着贺锦和李岩的归降,俘虏的两万五千余义军,其中两万人马,正式被韩烈收编。
其余五千余人,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离开。
韩烈亲自带队,给离去的士卒,每人发放了三天的干粮,以及一贯钱盘缠。
没有衣服和靴子的,还发放了一套衣服和一双草靴。
韩烈这个举动,让离开的士卒,感激不已。
甚至留下的士卒,也是深受感动。
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都是穷苦百姓,加入义军,都是不得已的行为。
义军没有军饷,走到哪里,就抢到哪里。
当然他们主要劫掠的对象,都是城中的士绅地主。
但要是家中有余财的富户,要是不主动交纳钱粮,同样也会被劫掠。
故而,他们这些人,在军中待久了,也就知道,所谓闯王来了,不纳粮,也就那一回事。
毕竟闯王的大军,如今可是号称百万,实际人数也有三十万之众。
尤其是李自成帐下的中权亲军五营,每营两三万人不等,战斗力最为强悍。
中权亲军五营,都是老兵,装备精良,待遇也最好。
他们抢到的东西,可以留下三成,剩下七成上交,统一分配。
至于其他各营,如贺锦率领的这营人马,他们抢掠所得,只能留下一成,其余九成必须上交。
而李自成的大顺军,目前因为收缴不到赋税,没有长期稳固的地盘。
他们的军饷开支,都是靠这样的劫掠所得,进行分配。
这也是韩烈,在京城的时候,会提出四面防守,采取坚壁清野的方式,把李自成困守在河南中部的原因。
因为钱粮不是凭空生长出来的,金钱需要铸造和流通,才有价值。
同样粮食需要稳固的土地种植,才能生长成熟。
李自成现在号称百万大军,不事生产,仅靠劫掠,他绝对维持不下去。
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稳固的秩序。
其次是扩大劫掠,就像游牧民族一般,不断地劫掠新的的地盘,搜刮新的钱粮。
这种方式,属于野蛮行为。
但是短期来看,非常有成效。
因为能够快速积累资本,让军队保持活力。
但长远来看,这就好比竭泽而渔,一旦资源枯竭了,自然也就原形毕露。
历史上的李自成,走的就是劫掠扩张路线。
依靠着滚雪球似的方式,一路北上,迅速拿下了京城。
逼死了崇祯,葬送了大明。
但因为基本盘子不稳,一片石大战失败后,一口气吃成大胖子的李自成,就像一个泡沫,随之被刺破。
当初他攻取占领的河北,山西,陕西各行省官吏,士大夫,地主豪强纷纷反叛。
以至于从京城逃出来的李自成,连个落脚地都没有,只能狼狈的一路逃到湖广山区。
要知道陕西,河北,山西可是有数千里的纵深城池。
更有保定,大同,太原,包括长安这样的坚城啊。
可李自成却一口气从京城,跑到了湖广的山区,最后死在了不知名的乡勇民团手中。
归根结底,就是李自成没有建立稳固的基石。
就好比一座空中阁楼,华而不实,最终只能在风雨中轰然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