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大明朝廷的钱财(2 / 2)

🎁美女直播

最重要的一点是,韩烈在奏折,陈述了有关李自成的情况。

“李自成在襄阳开国称王,拥兵百万,若四镇人马,若不能自力更生,加快整兵备战,下一步必然会面临叛军进攻。”

“而眼下河北,有京师支援,山东有江淮运河财源接应,尚且举步维艰。”

“湖广有长江之险,勉强可以维持。”

“然关中多年战乱,地贫人穷,钱粮匮乏,一旦叛军大举进攻,关中,巴蜀地区,将会难以保全。”

“每镇屯兵十万,一年开支就需要数以万计的钱财。”

“朝廷根本无法支撑,若不放权给督抚,进行屯田自给自足。”

“到时候不用叛军攻城,屯驻的兵马,自已就先自乱阵脚了。”

韩烈在奏折之中,提到的钱财问题,实际就是关键。

自崇祯继位以来,大明的财政赋税,年年下降,边关军费,则年年增长。

尤其是三饷的征收,更是让天下财源枯竭,百姓负担日益增重。

而所谓的三饷,分别是辽饷,剿饷,练饷。

辽饷是大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为应付辽东建奴和蒙古的寇边,由户部尚书李汝华议请增加的。

起初每亩加赋相当于五十文钱,到崇祯十年,已经增加到一百五十文钱。

其次是剿饷,练饷,这两饷由兵部尚书杨嗣昌奏请,主要是用来征讨李自成,张献忠的军费。

结果是自崇祯十年(1637年)以来,这两饷共计收取了一千万两银子。

也就是说征讨李自成,张献忠的叛军,朝廷光额外向百姓摊派收取的赋税,就高达一千万两银子。

这还不算辽饷,以及百姓交付的正常赋税。

可即便是如此,老百姓其实还能够活得下去的。

正在让老百姓活不下去的原因,除了中原地区的天灾外,最主要是人祸。

也就是贪官污吏,以及地方豪强对百姓的掠夺。

那些地方官吏和豪强,为了掠夺百姓,巧立名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以至于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载:“民田一亩值银七八两者,纳饷至十两。”

同样,历史上满清入关之后,建奴摄政王多尔衮,为了安抚天下人心,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顺治帝下诏。

废除了三饷的征收,还说前明的败亡,就是因为三饷,苦累小民,剔脂刮髓,致使天下嗷嗷百姓,朝不及夕。

由此可见,大明财政到崇祯末年,已经困顿到了何种地步。

那么大明是真的没钱吗?

答案却是否定的,根据史料记载,崇祯自缢,李自成入京,拷诘百官,所得白银七千万两。

七千万两是什么概念呢?

那可是相当于大明鼎盛时期,数年财政收入总和。

虽然这个数字有些夸张,实际应该是有一些水份。

但是,也侧面印证了一个问题。

大明朝廷实际并不缺钱,至少京师的文武百官,达官贵人是不缺钱。

这其中最典型的人,就要数崇祯皇帝的国丈周奎了。

李自成围城前夕,崇祯为了筹备军饷,搞了一个募捐。

为了提高积极性,崇祯先是奉了国丈周奎为候,让他捐款十万两。

结果周奎直接一哭二闹三上吊,表示没钱。

无奈之下,崇祯只得让他捐两万两银子。

可周奎就是一个铁公鸡,两万两都不想捐。

但他又怕皇帝怪罪,随即进宫去找女儿周皇后哭穷。

周皇后毕竟十几岁就入了宫,也不知道父亲是假穷,见他哭的伤心,随即拿出压箱底的五千两银子给父亲。

让他捐给皇帝,也算是尽一份心意。

可这位奇葩国丈周奎,带着五千两银子回去,直接截留了两千两,只捐出三千两两,最后他总计捐出一万三千两银子。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当李自成入城之后,被抓的国丈周奎,被李自成手下的将领,直接从家中抄没得现银,竟然高达五十万两白银之多。

更别提珠宝房产,田亩地契,这些其余钱财。

从这两期事件之中,就不难看出,大明还是有钱的,只不过是被那些蛀虫给贪墨私吞了。

就拿李建泰来说,他在老家曲沃,不但拥有大片宅院,数千倾田地,光钱财就价值上百万贯铜钱。

对于李建泰的反对,崇祯表现的十分不快。

“李大人,如今朝廷财政困难,军费空缺高达数百万两白银之多,不知你可有办法?”

面对崇祯严厉的表情,李建泰厚着脸皮,拱手拜道。

“微臣为国建言,防止弊端,与户部职责无关,还请陛下明察。”

面对大义凛然的李建泰,崇祯气的牙痒痒的摆手道。

“此事朕意已决,不得再议,内阁拟旨,明诏颁发四镇督抚,立即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