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李邦华的提议
保定总督衙门。
接到大名府被乱军屠戮,河南巡抚李栖凤,与帐下总兵许定国,大掠彰德府,卫辉府的消息。
身为保定总督的李邦华,一脸痛苦的说道。
“身为一镇总督,不能为国分忧,更不能保境安民,这是我的失责啊。”
“徐抚台,马总兵,请你二人,立即调配抚标,都司营的人马,前往大名府,广平府镇守,防止贼人入境。”
保定巡抚徐标,总兵马岱都是忠贞之人,听到李邦华的命令,二人当即拱手应道。
“谨遵制台大人军令。”
李邦华时年已经六十八岁,进士出身的他,在朝为官几十年,一直以直言敢谏著称。
自从赴任保定总督一职以来,他虽然一心想要整顿军务和吏治。
可这个时候,地方官绅豪强勾结,对吏治整顿,阳奉阴违。
地方都司营,卫所更是崩溃,手中没有钱粮的他,至今也没有拉起一支真正属于总督府节制的兵马。
全靠巡抚徐标,马岱二人执掌的抚标营,以及都司营,才勉强维持地方运转。
“咳咳咳……”
入冬以来,年老体衰的李邦华,更是久病多时,这会一阵咳嗽之下,他更是吐了血。
“医官,医官……”
一直侍奉照顾他左右的幼子李晟,见到李邦华咳血,吓得立马扬声喊了起来。
“无碍,给我倒一杯热茶。”李邦华摆摆手,却并没有在意。
有些虚弱的他,并没有在意自已的身体。
毕竟年岁大了,患病都是正常现象,他也知道自已的身体情况,肯定死不了。
李邦华有七个子女,李晟虽然是他的幼子,但也已经三十岁。
其他子女都在江西老家,虽然都有出仕,但基本上都是州县小吏。
虽然李邦华才华出众,学识渊博,但他的子女,却多老实本分,没有什么才华,只有小儿子李晟考中举人。
其余几个儿子都只考了个秀才,学业便基本终止。
对此,李邦华倒也没有责怪孩子们,颇为看得开的话,认为无才有德,便足够了。
为此,他对子女的德行一直要求很高。
喝了口热茶,松了口气的李邦华,随即对儿子说道。
“给为父写一封请辞奏折,老夫病重,今日又失责,难以承担重担,请求致仕返乡养病。”
对于父亲的要求,李晟不敢怠慢,连忙挥笔写下了请辞内容。
“父亲写好了,请您过目。”李晟把书信奏折交到李邦华手中。
“我儿文采有所长进,不错,不错。”李邦华看罢奏折,满意的夸赞了儿子一声。
接着又道:“给我研墨,为父要给陛下写一封书信。”
李晟也不敢多问,站在一旁,帮父亲研好墨水,便站在一旁,目不斜视的看着窗外。
至于父亲写了什么,他心中好奇,却没敢多问,更没有偷看。
而这就是李家的家风。
“你亲自去一趟京师,把这两封书信,呈送给内阁的蒋阁老,请他代为转呈给陛下。”
李邦华把奏疏和密信封好,交到了儿子李晟手中。
“孩儿这就出发吗?”收好书信的李晟,迟疑的问道。
“对,现在就出发,而且要快,片刻不要耽误。”
李邦华眼神坚定的说道。
“父亲请多保重身体。”李晟躬身一拜,这才转身离去。
“希望还来得及吧,局势糜烂至此,非有刮骨疗伤的勇气,才有可能挽救大明啊。”
李邦华看着儿子离去的背影,幽幽叹了口气。
重新坐下的他,看着韩烈派人送来的信笺,想到韩烈在山东,大刀阔斧的屯兵屯田举措。
甚至不惜杀了张四知,问罪谢升,房可壮这些朝中老臣。
之前他还觉得韩烈年轻气盛,可现在他才发现,是自已暮气太重。
韩烈和曾樱在山东,搞得的屯兵屯田政策,现在看来,明显初见成效。
无论是兵源和粮食,都做到了自给自足。
反观他这大半年来,都在与地方豪绅官吏拉扯,结果一事无成。
这让他不由心生愧疚,认为自已对不起皇帝的信任。
保定距离京师的驿道,不过三四百里,快马加鞭,一天时间也就能够赶到。
李晟把李邦华的奏报,送到东阁大学士蒋德璟手中时,得知李邦华重病在身,时常吐血。
一时也有些感伤,当下连忙让下人安排李晟住下,他则急忙来到乾清宫求见。
午后,乾清宫左室内,正在批阅奏折的崇祯皇帝,接到王承恩的汇报。
得知蒋德璟求见,他当即放下手中的御笔说道。
“宣他入内吧。”
这个时候,崇祯还没有接到,高杰劫掠杀戮大名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