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搜刮京师勋贵财富
“娘娘,为父给你跪下了。”
张国纪已经六十岁了,对于生死,他并不在乎,可张家三个孙子,最小的才一岁,大孙子也才九岁。
这是他们张家的后裔,他可以不在乎生死。
可实在无法眼睁睁,看着幼小的孙儿,跟着自已一起去死。
两个儿子老实本份,一个是张嫣的大哥,一个是她弟弟,张国纪无法苛求女儿救儿子。
但毕竟孙子还小,作为祖父,他总要尽一份力气去庇护他们。
“父亲,您又何必逼我呢?”
张嫣秀美的凤目之中,忍不住泛起了泪珠,伸手搀扶起父亲的她。
面露凄婉之色,语重心长的说道。
“现在九门尚未关闭,让官家孙杰带着几个侄儿,返回祥符老家避一避吧。”
“至于将来的事情,将来再说吧。”
“若京城陷落,女儿身为先皇之后,无论是为了皇家脸面,还是名节,也断然没有活命的可能。”
“女儿不孝,手中还有一些首饰细软,你待会全部带走。”
“让孙官家带回老家去,好好照顾侄儿们,就当是哀家的一点心意。”
张嫣不是不近人情,而是她一个前皇后,若是事事想着家人,让人诟病也就算了。
反而会给张家惹来更多的麻烦。
有句话叫住欲戴王冠,必受其重。
张家一家人都是实诚君子,一旦招惹朝廷是非,必然会有大把的人攻讦。
在宫中二十多年,她之所以能够留在宫中,让父亲,兄弟能够享受富贵,凭的就是与世无争。
虽然张国纪手中没有权势,可凭借着张嫣的身份,在天启年间,他就封为了太康伯。
张国纪老家河南祥符,当年也不过是一个小小乡绅,无权无势。
可随着张嫣封后,他一跃成为伯爵,前不久又与周奎一同晋升侯爵。
也就是说张国纪现在的爵位,已经是太康侯,而且大明只要还在,张嫣又没有犯错的话。
太康侯这个爵位,在张国纪百年之后,还可以传给他儿子,孙子。
而张国纪虽然人品贵重,不贪不腐,但他同样寸功未立,却因为张嫣这个女儿,被封为侯爵。
这对于天下人来说,本来就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
现在朝廷有难,你们就想要逃跑,这不是好事尽你一家人占了吗?
佛家有一句谚语,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这些年来张嫣在仁寿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读了不少佛道经书,虽然没有了切凡尘,但也看透了事件事务。
今天她一旦请求崇祯皇帝,让父亲一家人南下,皇帝对她家的恩情也就彻底断了。
其次,京城勋贵,文武百官,宫中嫔妃,就会人人效仿不说,也定然会拿这事说事。
到时候她这个前皇后,势必人人喊打,张家就算离开了京城,没有了她坐镇宫中,将来又岂会有什么好日子过呢?
有句话叫覆巢之下无完卵。
京师要是真的陷落了,她这个皇后死了,张家这样家庭,即便幸存,那也只有苟活的份。
反之,这一次要是京师守住了,她还是懿安皇后,张家的富贵已然少不了。
张嫣当年能够在天启一朝之中,从阉党魏忠贤,奉圣夫人客氏手中活下来。
天启帝临终前,对于继位人选犹豫不决之时,张嫣进言说“信王为人勤勉,又是您的弟弟,必然可以继承您的遗志,为大明延续国祚。”
当年只有十五岁的信王,正是崇祯皇帝。
也是因为张嫣的进言,坚定了天启帝朱由校立下崇祯朱由检为帝。
同样也是因为张嫣的进言,崇祯继位之后,对于这位嫂嫂十分敬重,尊奉她为懿安皇后。
历史上明亡之后,张嫣也没有苟活,在京城陷落前,为了免遭受辱,选择了自缢而死,既保全了名节,也成全了忠义。
这也是张嫣明明之做了几年皇后,甚至连子嗣都没有诞下的她,却留下了张嫣,字祖娥,小名宝珠等详细名讳。
因为她堪称一代贤后,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家人,她都做到了一个皇后的责任。
反而是崇祯的周皇后,为崇祯生下太子,王子,公主数人,做了十七年皇后,至死却仅仅留下一个周氏的头衔,连名字后人都没有记下。
很显然周氏这个皇后,在世人眼中,并没有获得士大夫的真正认可。
“祖娥,也许你说的对,你多多保重,为父先回去了。”
张国纪对于女儿坚持原则,虽然心中失望,但多年来,早就习惯了女儿性格的他,倒也过多的责怪女儿的不近人情。
这二十多年来,张家从一个小小的乡绅,成为国丈,家中人人做官,这一切都是女儿的功劳。
他还能有什么不满呢?
“阿爹,是女儿不孝,您也保重,希望还有再见之日吧。”
拉着父亲的手,看着父亲苍老的面孔,张嫣内心之中,同样充满了感伤。
东安门提督衙门内,韩烈大马金刀,亲自坐镇大堂之上。
提督刘继祖,则被他打发去了巡防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