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愤怒
楼船船舱内的太子朱慈烺,听到码头上的欢呼之声,起身走到窗前的他,看到灰溜溜上了船的刘文耀。
却没有看到舅舅周钟,更没有见到姥爷周奎一家人。
“刘提督,怎么回事?本太子让你请的人呢?”
见到刘文耀来到跟前,不等对方行礼,朱慈烺率先询问道。
“太子殿下,臣无能。”刘文耀躬身作揖请罪道。
“国丈被码头上的兵马拦住了,周指挥使也被对方杀了,他们说是奉了陛下旨意,所有私自买了船票的公卿官员,一律不得上船。”
“可那是国丈,是本太子下的教令,他们也敢违抗吗?”朱慈烺那苍白的脸上,因为愤怒,不由显现出了几分红润。
阴柔的眼神,更是透着几分凌厉气势。
“太子殿下,现在码头之上的兵马,都是大将军帐下的人马。”
“如今大将军不在,他们口称圣旨,无人能够阻拦他们。”
刘文耀有些泄气的说道。
周钟可是亲眼死在自已面前,那马背上的将军,看自已的眼神,满眼都是不屑。
他甚至认为,刚才他要是多说一句,对方手中的长枪,就会毫不犹豫的刺向自已。
“这帮武夫,简直是反了,反了……”
朱慈烺气愤的发出了一声低吼。
“少师,少傅呢?”
愤怒的朱慈烺,虽然恨不得立即下令,斩杀了码头上犯上的将领,但他倒也没有愚蠢到,认为自已一声令下,士兵会听自已的地步。
“回太子殿下的话,少师和少傅在码头营地,与接驾的杨衍总兵,王希贤副总兵商讨,关于南下路线和安全问题。”
刘文耀连忙躬身回道。
朱慈烺口中的少师和少傅,指的是新乐伯刘文炳和驸马都尉巩永固。
“去,传本太子教令,让那杨总兵,王副总兵,把杀人的将领拿下,我要他们给我舅舅陪葬。”
“还有,让他们把国丈请上船,把我姥爷的物品,一件不少的还回来。”
朱慈烺虽然在深宫之中长大,但是做了十三年太子之位的他。
这些年来勤学苦读,常常在崇祯的指导下,学习处理政务,身上多少沾染了一些帝王气势。
之前在宫中,他一直都是以恭顺的面目示人,但这并不代表他内心就没有想法。
自古以来,皇帝与太子,既是父子,也是君臣,更是利益纠缠的综合体。
朱慈烺的骨子里,多少有些仁慈和懦弱,这点是继承了母亲周皇后的个性。
早年作为帝师的吴伟业,后来就是以‘太子性格仁弱’评价朱慈烺的性格。
同样,朱慈烺的骨子内,也继承了父皇崇祯的一些个性,那就是优柔寡断,遇到棘手的事情,就会冲动暴虐,以杀戮制造麻烦之人,从而解决麻烦。
比如崇祯杀袁崇焕,杀陈新甲等人,就是典型的骚操作。
身为皇帝,对于那些昏庸无能,只会拍马屁的官吏,他下不了杀手。
对待那些做事的人,一旦出现错误,他就会毫不犹豫的痛下杀手。
站在洪承畴的角度,当年松锦战役,兵败被俘,回去必死无疑。
皇台极却对他礼遇有加,他的选择,也就不奇怪了。
有句话叫不做事,肯定就不会出错,做的越多,难免有失误。
身为皇帝,崇祯赏罚不明,对于敢于任事之人,无论你做对了多少事,只要错了一件就杀了。
这样的做法,如何让人信服?
又如何让那些敢于做事的人,还怎么敢去做事?
而那些原本见风使舵之人,自是更不愿意做事。
这也就是大明朝,到了崇祯十六年后,陈演,魏藻德这样的昏聩之人,都坐上了内阁首辅的原因。
眼下的太子朱慈烺,身为储君,因为权势受到挑衅,不辨是非,不分场合,就下达太子教令,要处置军中将军。
这就是典型的政治不成熟,分不清是非曲直。
因为在他眼中,他的姥爷周奎,就是天底下最好的姥爷,绝对是不会有错。
刘文耀迟疑了一下,恭声回道。
“太子殿下,是不是先跟少师,少傅商议一下,再做决定?”
“怎么?孤身为太子,难道处置几个作乱的偏将都不能吗?”感受到轻视的朱慈烺,恼羞成怒的看着刘文耀。
在他看来自已身为皇太子,处置这样的小事,完全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微臣这就去传令。”刘文耀拱手一拜,再次转身退了出去。
“太子哥哥,还是先请姥爷他们上船要紧,处理作乱的将军一事,小妹认为不急,等到了南京,再做处置不迟。”
见外人都离开了,船舱只剩下东宫伴读太监丘致中,李继周,还有定王,永王二人。
长平公主朱媺娖,低声劝说了一句。
“皇妹这是国事,你不要插嘴。”朱慈烺只比朱媺娖大一岁,对于这个向来被父皇宠爱的妹妹,朱慈烺没有什么反感。
毕竟她是公主,对于他没有丝毫威胁。
若朱媺娖是个男儿身,那彼此的关系,自然不会这般亲密。
可即便平日里,他也很疼爱朱媺娖,但这会涉及到自已的权威,他还是毫不犹豫的呵斥了朱媺娖,警告了她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