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得到李自成头号谋士牛金星举荐,他被李自成拜为大军师。
李自成能有今日的声望威信,宋献策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闯王来了不纳粮,十八子主神器,在襄阳称王,自立为闯王这三件事情。”
都是宋献策给李自成出谋划策的,也正是这三项献策,让李自成有了今日的名望地位。
“宋军师,为何一言不发,莫非不替陛下高兴?”
牛金星虽然与宋献策是好友,但这几年宋献策被李自成新任,名声和威望都要高于自已。
这让气量狭小的牛金星,对于宋献策则是日益不满。
“陛下入住京师,指日可待,臣岂有不高兴之理?”宋献策拱手向李自成一拜。
“陛下,京师乃天下所在,天下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京城。”
“还望陛下入城之后,拉拢启用旧官,以稳定人心,让天下士人知道,只要归顺大顺,不但不会受罚,还可以做官,人心必然归附。”
李自成闻言,心情大好的笑道。
“宋军师言之有理。”
“传朕旨意,大军入城,秋毫无犯,凡是归顺官吏,一切照旧。”
“陛下圣明。”宋献策闻言,不由松了口气。
然而,他却没有发现,牛金星与刘宗敏二人,交换了一个眼神,脸上闪过一丝不屑之色。
随着李自成下令攻城,并对城头守军喊话,只要归顺新朝,秋毫无犯,官复原职。
京城之内,没有走脱的内阁大学士陈演,魏藻德,以及兵部尚书张缙彦,吏部尚书李遇知等人,连夜便进行了一番商讨。
三月十九日清晨,以兵部尚书张缙彦为首,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的中权亲军进入了城门。
随后,提督京营太监王德化,率领文武百官在德胜门迎候,率领举城官吏,正式投降了大顺。
一大清早,东安门城门楼上,接到张缙彦投降的消息。
知道大势不可违的韩烈,率领中军骑兵营,以及李牟,陈长林帐下的一千亲卫营,飞马赶到了紫禁城。
这个时候,偌大的紫禁城,早已经乱成一团。
宫中的三千太监,一千多宫女,争相奔逃。
崇祯皇帝带着贴身的太监王承恩,一路登上煤山,瞭望了一眼偌大的紫禁城,这才落寞的说道。
“回乾清宫吧,给两宫皇后,以及后宫的嫔妃,送上白绫,告诉她们,朕已经决定死社稷。”
“希望她们陪伴朕一起,为大明尽忠。”
听到崇祯的旨意,王承恩的老脸上,露出一抹哀伤。
“陛下,奴婢听说大将军的兵马,还在东安门城楼,这个时候若是撤离,其实还来得及。”
这些天来,韩烈与宫中一直保持着联系。
王承恩手下的太监徐高,许进忠,孙茂林等人,都亲善韩烈。
主要是他们都不想死,也想在最后时刻,能够跟随韩烈一起撤离。
“我大明成祖皇帝有言,天子自当守国门,这是遗训,朕身为太祖,成祖子孙,岂能做一个不肖子孙?”
崇祯一脸坦然,生死对于他来说,已经不足为道。
“朕虽然无法向成祖一般,开疆扩土,但是完成君王死社稷的遗愿,还是能够做到的。”
面对皇宫的纷乱,崇祯回到乾清宫,一把火烧了这两天,朝臣送来的奏折,这才闲庭信步的带着王承恩,朝着景山方向走去。
王承恩这会也挥退了跟随的小太监,亦步亦趋的跟着崇祯,一路登上了景山。
“就这里吧,朕先走一步了,王大伴你也走吧。”
说罢,崇祯解下腰带,抛上了那棵歪脖子树,一脸决绝的踏了上去。
“陛下,老奴追随您三十余年,今日岂有独自偷生的道理,请陛下允许老奴,追随您一起下黄泉吧。”
跪在地上的王承恩,一张苍白的脸上,流下一行眼泪。
重重的跪在地上,磕了几个响头的他,当即在一旁,自缢而死。
崇祯的自缢而死,在历史上被称之为甲申之变。
也宣告了大明王朝大一统王朝的终结。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话实际并不是明成祖朱棣所说,而是大明历代皇帝,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
明成祖朱棣靖难称帝之初,北元蒙古势力还在,时常寇边,朱棣为了大明的稳固,随即提出建都燕京。
要知道当时的北元蒙古残存势力,就盘踞在辽东,蒙古一带,几乎与燕京,也就是顺天府接壤。
故而才有了天子守国门的说法。
明亡之际,崇祯是有时间,也有机会南下南京的。
但是他没有走,没有选择抛下大明,而是选择了在京城坚守,最后自缢而死。
这才是大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由来。
大明末年,虽然内忧外患,但大明直至灭亡,没有向建奴鞑子屈服。
更没有在海上,向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王国的侵略割让一寸土地,赔款一个铜板。
这就是大明的气节。
也是后世华夏子孙,对大明王朝推崇备至的原因。
因为这份气节,正是炎黄子孙,刻在骨子里血脉和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