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证明,明末不是没有守成之主,监国鲁王朱以派,唐王隆武帝朱聿键,桂王永历帝朱由榔。
虽然这三个人,算不上什么明君,但显然都比朱由崧更合适做这个皇帝。
崇祯自缢之后,南京朝堂这些人,要是扶持这三个人其中一个继位,南明也许不至于灭亡的这么快。
上元门门外,距离长江码头三十里外的燕子矶码头。
在南都城内,太庙祭祀大典开始之际,长江之上,一艘艘苍山船,乘风破浪,出现在江面之上。
燕子矶码头上,迎候的史可法,吕大器二人,在张国维派遣的一队军士护送下,早早控制住了码头。
“来了……”
码头之上,翘首以盼的吕大器,见到风浪之中,出现的船只雏形时,忍不住惊喜的抬手指向了江面。
很快,江面之上,二百多艘大小船只,缓缓在码头靠岸。
“崔总兵,集合人马,列队上岸。”
船头之上的韩烈扬声吩咐一声,这才在李牟率领的亲卫营护卫下,与并肩而战的文渊阁大学士,工部尚书范景文,以及户部尚书倪元璐,走下了甲板。
“范阁老,倪尚书……”码头上的史可法,虽然第一眼就看到了,银甲白袍的韩烈。
但他却第一时间迎向了范景文和倪元璐。
倒不是史可法有意怠慢韩烈,而是范景文与倪元璐,与他更熟悉。
当然,文官出身的史可法,内心之中对于韩烈这个武将,还保持着一份文官的独有高傲。
史可法与倪元璐私交甚笃,对范景文也是向来崇敬。
“史尚书,这位镇国大将军,长平侯,太子少保,山东提督韩公,讳名烈,字庆之。”
面对史可法的行礼,范景文避让之余,拱手向史可法介绍了正中而站的韩烈。
史可法惊愣之余,倪元璐也一脸恭敬的作揖道。
“宪之,大将军当面,岂可怠慢?”
面对自已敬重的两位当朝大臣,知交好友,都发自内心对韩烈的尊敬。
史可法这才幡然醒悟,眼前这位年轻的就像自已子侄辈的英武青年,才是他们当中的领头羊。
“下官南都兵部尚书史可法,拜见大将军,失礼之处,还望大将军海涵。”
史可法是南都兵部尚书,品阶实际并不低,这可是正二品的官阶。
最重要的是史可法如今才四十二岁,在满朝文武官吏之中,史可法也属于绝对的少壮派。
可面对二十出头,却官居正一品,封候拜将的韩烈,史可法也不由有些惊羡。
“卑职南都兵部右侍郎吕大器,参见大将军!”
在史可法行礼之际,吕大器心中激动躬身作揖拜道。
史可法身上多少保持着一些士大夫的气节,但在吕大器眼中,韩烈显然是奇货可居。
这样一个手握兵权的将领,必然是朝中未来的掌权人。
如果能够抱上这条大腿,接下来飞黄腾达,必然是指日可待。
“史尚书,吕侍郎不必多礼。”
韩烈作揖还礼之余,目光从二人身上掠过,这二人都是朝中重臣,也都是名垂青史的人物。
尤其是史可法,坚守扬州,为国死战,捐躯赴难。
这份气节,就足以让世人铭记。
值得一提的是,史可法是东林人,而明亡东林集团显然要负责任,但这并不代表,东林一派的官吏,就都是贪官污吏,昏庸无能之辈。
要知道倪元璐,高弘图,姜曰广,包括孙传庭实际都是东林一派的成员。
只能说任何一个派系,任何一个团体,都会有能人,庸人,坏人,也有好人。
“现在城中情况如何?”
双方寒暄过后,韩烈在史可法,吕大器的引领下,与范景文,倪元璐边走边问道。
“太庙祭祀大礼已经开始,上元门,中山门已经被张国维大人的人马控制,现在可以安全入城。”
吕大器见韩烈询问,见史可法与倪元璐和范景文在叙话,连忙恭敬的回道。
“传令,骑兵营列队入城,向洪武门进发。”
韩烈点头之余,抬手向李牟下达了军令。
“上马,列队入城!”
牵马下船的士卒,迅速集合,在崔定国,张国柱,陈德众将的指挥下,排列着整齐的队形,快速的开拔而起。
“真精锐之师也。”看着短短的时间内,数千人马,竟然井然有序的,开出了码头。
史可法由衷的发出了一声惊叹。
吕大器更是双目放光,韩烈手下的人马,越是精锐,越能说明值得他的投靠。
六千余精骑,轰然而动,一路小步着前行,沿着上元门开进,很快穿过中山门,抵达了洪武门。
进入洪武门就是太庙,这个时候祭祀大典,刚刚结束。
就在马士英等人,簇拥着福王朱由崧,准备向紫禁城方向进发,完成登基大典的第二步时,洪武门城门打开,一支身穿玄甲的骑兵队伍冲了进来。
“陛下钦差,镇国大将军韩烈驾到!”
在众人错愕惊恐的目光之中,一声声唱喏响起,把太庙内的马士英,徐允爵等人,惊得无不是面无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