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器离开宫城之后,径直回到了私宅。
“诸位,让你们失望了,陛下坐朝不到半个时辰,便以身体不适退朝。”
“高阁老见陛下身体无恙,再次选择了隐忍。”
在书房内见到黄毓祺,徐作肃,吴伯胤三人的吕大器,一脸失望的说道。
“吕大人,不必伤怀,这并不是什么坏事。”
黄毓祺轻抚颔下胡须,一脸平静的说道。
“就在半个时辰前,大将军传来消息,李自成撤出了燕京,建奴大军进入京师。”
“山海关总兵吴三桂,被建奴奉为平西王,成为建奴马前卒,率领辽东的原大明军队,正在向山西进军。”
“建奴大军,马上就会进攻。”
“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知道,这天下缺了谁都可以,唯独不能没有大将军。”
黄毓祺这话一出,吕大器一脸震惊的看着黄毓祺。
“黄公,李自成不是号称百万大军吗?”
“即便是一片石之战战败,可他手中也应该还有几十万大军啊。”
“有燕京这样的坚城在手,闯贼何至于放弃燕京而走呢?”
“吕大人有所不知,李自成虽然号称百万大军,实际兵力不足五十万。”
徐作肃在黄毓祺的示意,徐徐说道。
“根据大将军所掌握的情报,李自成进攻燕京之时,总兵力为三十万,其中主力二十万,十万人马为辎重后勤部队。”
“攻下山西,宣府,大同,保定之后,收降了一些叛军,以及裹挟了一些民众。”
“兵力扩充到六十万,围攻京师时,为了虚张声势,号称百万,这并不奇怪。”
“一片石一战,李自成亲率二十万主力,加上十万收降的叛军(投降的明军)。”
“三十万大军尽数覆灭,李自成仅仅带着数万残兵退回京师。”
“这个时候京城,虽然仍然有三十万人马,可这些都是辎重后勤人马,基本没有战斗力。”
“这样的情况下,李自成显然没有信心守卫京师,加上他手下将领,多是关中人氏。”
“在战败的情况下,大家希望回到关中去,也就不足为怪了。”
……
在黄毓祺,徐作肃,吴伯胤三人的解释下,吕大器很快意识到,三人口中的大将军,也就是韩烈,在说到建奴人马时,多次用了心腹大患这个词语。
“辽东建奴人口不足百万,兵马也不过十万之众,为何大将军会认为,他们的危害,比李自成,张献忠这样为祸大明十几年的贼寇更大呢?”
吕大器好歹做了几年兵部侍郎,虽然他没有领兵作战的指挥才能。
但纸上谈兵的能力,肯定是有的。
在他看来,白山黑水出来的建州女真部落,打打大明秋风还行,又怎么可能与煌煌大明抗衡呢?
“吕大人,你别忘了,大将军是怎么起家的,三年前建奴入侵山东,大将军可是与建奴真刀真枪交过手的。”
“他既然认为建奴的危害,大于李自成,那必然不会有假。”
黄毓祺毫不犹豫的回答了他的疑惑。
“那下一步大将军有何计划?”吕大器也没有争辩,他现在更好奇,韩烈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吕大人,你是兵部左侍郎,敢问要是李自成,或者建奴大军南下,你将如何应对?”
徐作肃客气的问道。
“史阁老已经奉命督师扬州,眼下朝廷在南都两岸,已经整合了十一万人马。”
“若闯贼或者建奴南下,以史可法为统帅,指挥操江水师,扬州镇,京营人马,守住江淮各镇应该不是难事吧?”
“再说朝廷现在已经任命黄得功为山东提督,节制山东,临清关,登莱各镇人马,拱卫山东。”
“从山东到江淮,再到南都,横跨‘三千里’,敌人就是一路快马奔跑,也得十天半月吧?”
吕大器说起这个,倒是显得颇为自信。
很显然,吕大器对史可法的军事能力,过于盲目自信。
在说完自已的看法后,吕大器见黄毓祺三人都不以为然,一时脸色也有些不快。
“诸位还没有回本官,大将军的计划呢?”
“吕大人莫要气恼,你可想听听大将军,是如何评判史可法的吗?”
黄毓祺微笑的作揖一拜,以表示对吕大器并无轻视之意。
“哦,愿洗耳恭听。”吕大器闻言,也不由来了兴趣。
“大将军说史可法,不过是‘庸碌无为,一事无成,忠诚守节的千古罪人。’”
黄毓祺这样的评语一出,吕大器一时呆愣当场,完全不敢相信自已的耳朵。
史可法如今不过四十岁,正值年富力强的年龄不说。
更是江南士林之中,清名在外的清流名士。
包括吕大器在内,都认为史可法这样的人,就说不是张居正,那也是徐阶这样的中兴名臣。
咋在韩烈口中,史可法就是庸碌无能的罪人了呢?
事实上史可法一生的所作所为,唯一值得肯定的事情,就是在扬州督师之时,城破守节而死。
除此之外,他几乎没有任何亮眼的政绩。
历史上的史可法,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在是拥立问题上的举步失措。
第二个问题,就是在督师淮扬期间,一事无成。
第三个问题,睢州之变期间,高杰身死后,他拒绝收养高杰之子,处置失当,错失良机。
第四问题,清军南下扬州,他镇守扬州城期间,完全可以用庸碌无为,坐城等死来形容。
这也是在后世史学家会用:无能速亡南明的罪人来形容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