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青州城外两军对峙(1 / 2)

🎁美女直播

第252章青州城外,两军对峙

崇祯十七年十月二十七日。

青州府附郭益都城外,满清建奴大军五万人马,挟持从淄州各县,裹挟而来的三万青壮百姓,团团包围了青州城。

建奴大军统帅,汉军正红旗都统,平南大将军,恭顺王孔有德大帐。

时年还不到五十岁的孔有德,曾是明登莱总兵,于崇祯年间在登莱叛变,投奔了满清建奴。

武将出身的孔有德,面相粗犷,豹眼高额,身形高大精壮的他,显得格外威严。

身穿着红色布甲的孔有德,头上戴着一顶盔枪帽,肩上披着一袭羊绒战袍,端坐在大帐主位上。

坐在他左首旁的人,名叫耿精忠,隶属汉军正黄旗,此人同样是辽东明军总兵出身。

在建奴席卷辽东时,主动投降了建奴,因而授封为怀顺王。

历史上满清统一天下后,耿精忠改封为靖南王,成为清初著名的三藩之一。

此时的耿精忠在满清军中的军职是汉军正黄旗都统,兼平南副将,属于孔有德的副将之一。

孔有德,耿精忠,加上一个尚可喜,被满清称之为三顺王。

这三个汉奸走狗,叛国求荣之徒,在明末投降建奴之后,成为满清建奴手中,最忠诚的走狗。

同时最锋利的刀刃,南明的覆灭,起码他们有三成功劳,若是加上吴三桂这个汉奸。

那起码有五成的功劳,剩下五成功劳,还要分两成给李成栋,金声桓这帮投降的叛徒走狗。

而满清建奴能够统一天下,真正付出的功劳,顶多只有两成。

因为当时的满清建奴,核心八旗女真人马,加起来也就是十万人马。

剩下的最后一成功劳,则是蒙古八旗兵马的功劳。

当初满清入关之时,总兵力只有二十五万。

其中满洲女真八旗,全民皆兵加起来,一共十万铁骑。

汉军八旗人马,约有十万余人,汉军八旗主要是步卒为主。

另外五万余人,就是蒙古八旗,这支人马主要是满洲八旗的仆从军。

山海关一战前,吴三桂率领辽东各镇明军投降了满清,使的满清兵力增加了五万余人。

其中吴三桂帐下的三万人马,堪称精锐之师。

山海关一战后,李自成三十万主力溃败,超过十万人被俘投降。

十万人溃逃,死伤高达七万余人。

从而使得满清的兵力,在进入燕京之时,迅速的扩充到四十万人马的规模。

这里的数据是本书剧情需要,所展现的满清兵力。

实际上历史上满清入关时,总兵力可能还不到二十万。

满洲八旗各旗人马,根据史料记载,满洲八旗为三百人一个牛录。

每个牛录设有一个牛录额真,汉军叫佐领,也叫游击将军。

五个牛录,也就是一千五百人为一个甲喇,设有甲喇额真,汉军叫参领,也叫参将。

五个甲喇,总兵力为七千五百人为一旗,设有固山额真,梅勒章京等官职。

汉军也叫统领,都统,也叫总兵等职务。

一旗的最高职务就是旗主,这就是所谓的八旗旗主。

比如正黄旗,正红旗,正白旗,正蓝旗,以及镶黄旗,镶红旗,镶白旗,镶蓝旗合称为八旗。

八旗旗主主要是亲王宗室担任,而冲锋陷阵,则是各旗之中的都统,统领,以及固山额真带队。

也就是说八旗的旗主,就是主子,余下的各个官职将领,那都是奴才。

此刻,孔有德,耿精忠二人帐下,各有两万汉军旗人马。

另外一万人马,其中一支由固山贝子,满洲镶蓝旗固山额真屯齐率领,兵力为三个甲喇,也就是四千五百满洲镶蓝旗铁骑。

另外四个甲喇,六千骑兵,由另一位固山贝子,蒙古正蓝旗固山额真尚善率领。

屯齐和尚善二人,都是满清宗室,二人算是堂兄弟,因为他二人共同祖父是和硕庄亲王舒尔哈齐。

也就是老奴努尔哈赤的弟弟。

此刻的屯齐和尚善二人,都还是满清年轻的一辈。

因为屯齐时年年仅三十岁,而尚善更是只有二十五岁。

两个年轻的宗室子弟,统兵在军中,如果你认为他们是来镀金的,那就大错特错。

这两个人别看年轻,屯齐十五岁就入伍,在军中立下赫赫战功,才做到固山额真的位置。

尚善也是十五岁就跟着皇台极,征战辽东,讨伐半岛李朝王国。

除了这二人外,大帐之内,还有一人。

这人叫巴布泰,此人封爵镇国公,虽然爵位在屯齐,尚善两个后辈之下。

但他却同样是满清宗室,而且还是老奴努尔哈赤的第九子,与皇太子,多尔衮是亲兄弟。

已经五十岁出头的巴布泰,是这支军队的内大臣,相当于监军使。

但是,他也是五人之中,官职最低之人。

出身最高贵,官职却是最低,甚至连兵权都没有,只负责监视和后勤职责。

表面上来看,孔有德和耿仲明官位最高,二人不但是王爵,还各执掌一支嫡系兵马。

实际上这支兵马,真正的大权,却在屯齐和尚善二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