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打击土豪的手段(1 / 2)

🎁美女直播

第315章打击土豪的手段

沛县的一场暴雨,差点淹没了三万亩麦田。

但在神武军留守副将杨朴,参将王辅臣,关武,张扬等人的率领下,三万将士经过两天抢收,三万亩麦田的麦子颗粒归仓。

加上今年冬麦长势良好,亩产达到二百三十斤一亩。

根据知县吴永孚的统计,他在沛县任知县三年来,今年的冬麦是收成最好的一年。

前年也就是崇祯十六年的时候,全县亩产平均收成,是一百九十八斤一亩,去年崇祯十七年的亩产,平均降到一百八十二斤。

今年收成提高到了二百三十斤,几乎提高了三成收入。

这样的平均年产,甚至达到二十年来历史最高。

吴永孚翻看过县衙记录,亩产达到二百斤以上,自万历二十年的记录,亩产二百零五斤,其余年份都只有一百九十斤上下。

深耕地,多施肥,勤驱虫这九字秘诀,果然有增产效果。

吴永孚看着手中的统计数据,激动的说道:“大将军真乃神人也。”

原来这九字种地秘诀,是韩烈总结出来的,并以总督手令,传达到各州府州县。

如今几乎每个村落,土墙之上都有这九个字。

深耕地就是在犁地的时候,把土地翻深一些,让土壤更加松软。

多施肥不单单是施肥,更重要的是如何沤肥,要知道古代可没有化肥,那怎么多施肥呢?

自然是要采取沤肥和烧草木灰,把六畜的粪便存储起来,进行沤肥,从增加土地的肥料。

勤驱虫不难理解,就是多去田间驱赶虫害,配以一些草药水毒死虫子,亦或者在田间地头焚烧草木,驱赶和烧死虫子。

开春以来,吴永孚这个知县,每少往田间地头跑。

他是个耿直的人,不会那么多弯弯绕绕,知府衙门怎么指示,他就怎么落实到位。

也正是他的勤劳付出,才让今年的收成,大幅度的提高。

“恭喜县尊,今年的政绩评价,必然是优等,来年再保持中等,四年任期一到,下一步县尊定然可以高胜。”

师爷见吴永孚高兴,赶忙拍了一个马屁。

“升官不升官,本县到无所谓,只要能够让城中百姓吃饱穿暖,本县也就无愧于心了。”

吴永孚十年寒窗苦读,在翰林院待了一年,便下放到沛县做知县。

三年下来他切身的体会就是百姓疾苦,吴永孚家属于小地主出身,早年他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还真不了解民间的疾苦,直到来到沛县做知县,切身实际走入民间,他才发现大明的百姓,竟然已经贫困到了,几乎要易子而食的惨况。

沛县有三万七千在册人口,这是今年的统计数据。

但崇祯十六年,他初来沛县担任知县时,县衙黄册人口数量,仅有一万七千口,户籍五千二百户。

崇祯十七年初春,随着北方人口涌入,人口增加到两万三千余口。

但是,到十七年十一月,新任徐州知府黄锡衮,派出徐州守备营一个大队的官兵进驻沛县清查人口后。

全县人口突然就暴涨到了三万七千八百三十人,人口一下子多出一万四千多人。

上好的田地也多出了一万三千亩,现在沛县的水田,共有三万二千亩,旱浇地五万七千亩。

比崇祯十六年,多出了一半土地数量。

为什么一个县,半年时间,会多出三分之一人口,以及三分之一的土地。

原因很简单,县里大大小小的豪绅,地主都隐瞒了大量的人口和土地。

隐瞒人口和土地的目的是为什么呢?

答案是偷税漏税,大明的税赋征收,主要是人丁税,田亩税两类,其它的还有商业关税,以及各种杂税。

人丁税和田亩税虽然收的不高,但挡不住人多地多,就按人丁税来收,每年一个男丁收一百文铜钱,也就是一斗粮食价格。

一亩地的征收赋税,也就是一斗粮。

加上一些杂税,一个人一年交五斗粮食就够了。

即便是加了三饷之后,一个老百姓,一年交纳的粮食,也不会超过一石粮食价格。

按照一亩地收成一百八十斤粮食收成,那就是一石八斗。

一家三口只要身体健康,种植五亩到十亩地,小日子一般就过得下去。

甚至每年还会有些剩余。

然而,老百姓苦就苦在没有土地。

没错,就是没有耕种的土地。

沛县土地超过十万亩,在册人口两年前不足两万,平均分配的话,一人足有五亩土地。

可事实却是,城中主要的土地,掌握在大大小小的地主手上。

去年十一月份,清丈土地的守备营大队人马,一夜间屠杀了沛县最大的地主刘仁福。

从他家清缴出来的地契,多达两万五千亩,隐匿在他名下的人口,多达三千五百多口。

刘仁福的祖上据说是汉高祖的后代,刘家在大明立国后,先后出过三个进士,十几个举人,累积的财富比沛县一百年赋税总和还多。

刘家一脉三百多口,被杀五十六人,女眷一百二十余人冲入教坊司,一百多多人流放戍边。

小小的一个县城,一个大地主掌握了五分之一的土地。

每年索要交纳的赋税,只有三百口人丁税,三千亩土地税,总计下来仅有家产的百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