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时期,祖大寿在镇守锦州期间,反复横跳,投降满清又反正大明,最后又举城投降满清建奴。
然而,无论是多疑的崇祯,还是凶残的皇台极,却都接受了他的反复背叛举动。
这显然不是两位统治者仁慈,而是祖大寿家族在锦州城,拥有绝对的号召力,以及数万精兵。
锦州作为辽东重镇,祖大寿投降谁,谁就掌握了辽东防线。
历史上发生的松锦之战,洪承畴战败投降,这里的松锦指的就是松山城和锦州城。
也正是这一战的失败,大明丢掉了辽东防线,被迫退到山海关。
作为将门之子,祖可法无论是军事能力,还是勇猛程度,都可称得上一代名将。
时年不过四十岁的祖可法,去年在怀庆战役之中,遭到大顺军攻击,中箭受到重创。
虽然那一战,他拼死而战,取得了最后胜利。
并因此授封为左都督衔,出镇湖广总兵这等要职。
但却也足足修养了半年之久,身体才勉强康复。
可从小在锦州长大的祖可法,来到武昌之后,因为受不了南方湿冷气温,入冬之后一直在生病,而且还引发了旧疾。
坐镇夏口以来,虽然身染重病,他却坚持每日上城头巡防。
他的敬业精神,让副将张天禄,张天福兄弟,以及军中一众将领,都对他敬佩不已。
十一月二十六日清晨,神武军总兵张名振,神机军总兵罗平安,率军在夏口东门外,开始扎营。
得知消息的祖可法,亲临东门城楼观察。
张天禄和张天福兄弟,都是明军出身,他们兄弟是去年跟随叛军刘良佐,投奔了左良玉,之后又投降了满清朝廷。
短短一年时间,他们先后两次背叛投降,这份履历让着兄弟俩心中明白,今后只能一条路跟满清朝廷走到黑。
因为不会再有人接纳他们,哪怕他们现在举兵投降大明,也绝对不会受到重用,顶多能够保全性命苟活而已。
“祖总兵,明军来势汹汹,这阵势怕是有七八万人马啊。”
迎着初升的暖阳,站在城楼上,居高临下眺望之下,东门外平原地面上,乌泱泱的明军,旌旗招展,无边无际,一眼望不到头。
“你说的不错,看来明军这是把主力,尽数调到了夏口方向,想要以夏口为突破口。”
头戴着暖帽,身披着皮毛大氅的祖可法,因为重病在身,原本高大的身躯,显得有些佝偻,脸色苍白而消瘦。
深陷的眼窝,已然没有了往日的神采。
但作为身兼重担的湖广总兵,他并没有因为大军压境,而失去斗志。
“传令,从现在起,主力人马调防东门城墙,南西北三门,安排少量兵力防守。”
“向武昌的平西王(吴三桂),靖南将军(珠玛喇),总督(佟养和)汇报情况。”
“请求水师营务必封锁长江水路,坚守住西门水路水寨,只要水路在我们,我军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祖可法的战略战术水平,让他一眼就做出了判断。
只要西门水寨和长江水路在手,城中将士就没有后顾之忧,哪怕是东门失守,他们也可以安全撤退。
守城之战,对于将士们来说,最大的威胁和压力,就是困守孤城,没有退路。
只要有退路,将士们就会拼命而战。
“卑职这就去传令。”作为副将的张天禄,一弹衣袖,单膝跪地应道。
而此刻,东门外明军军阵前,神武军总兵张名振,与副将杨朴,李之芳三人,在一队亲兵护卫下,也来到城外不远处。
马背上的张名振,一身戎装,肩披锦袍,同样也是四十出头的年纪。
剑眉星目,面相端正的张名振,精神抖擞,眼神犀利。
手持千里镜的他,通过镜头很快就看到数里外的城墙之上,来回攒动的人影,还有十几门黑漆漆的红夷大炮。
“城墙高五丈,城墙坚固,城头守军严密,看来光靠人力,想要破城确实很难。”
“现在我们只有集中所有火力,先炸掉城头火炮,把守军注意力吸引主,为水师营在长江水面上,创造有利战机。”
放下手中的千里镜,张名振立即做出了决断。
“传令,神机军,神武军的炮兵大队,集中火力,对城头火炮,展开炮击。”
“尤其是城门楼,给我狠狠地轰,炸不垮城墙,就炸掉城楼,轰塌城门,为我军进攻,打开一条通道。”
神武,神机两军共有四个重炮大队,四个轻炮大队,每个大队五百人,重炮加起来一百二十门,轻炮也就是臼炮四百门。
这样的火力,在当世绝对是最强的炮兵配制。
一百二十门红夷大炮,有效射程在五百米以上,但经过改良后的明军红夷大炮,射程在一千至一千八百米。
作为军前总指挥,随着张名振的命令下达,后军营的炮兵大队,在全营人马的协助下,迅速在距离城墙一千二百米的距离外,开始构建炮台。
同时两军后军营的一万多将士,全部投入到工事壕沟的作业之中。
因为现在明军之中,百分之六十的人员,装备了火器。
所以,韩烈便严令各军人马,在开战之前,但凡有时间,必须修筑工事。
挖掘壕沟这项土工作业。
挖掘工事有两个好处,有利发挥火器威力,其次能够有效增加防御力。
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
经过一个上午的忙碌,一百二十门红夷大炮,全部架设完成。
临时搭建的大营内,张名振与罗平安两个总兵大将,刚坐在一起吃午饭。
神武军后军营参将张扬,神机军后军营参将刘文昭联袂而来。
“启禀总兵大人,炮台构架完成,随时可以展开攻击,请二位总兵大人示下。”
正在吃饭的罗平安,抬头看了眼张名振笑道。
“张总兵是总指挥,听他的。”
罗平安的乐观豁达,张名振是很喜欢的。
张名振之所以与王辅臣合不来,根本原因是两个人都有极大的权力欲望。
而且二人都是自视甚高,能力出众。
这样的两个人搅合在一起,要是不闹矛盾才怪。
但张名振与罗平安却相处的很愉快,当然神武军副将,总兵杨朴与张名振也相处的很融洽。
究其原因也很简单。
那就是罗平安和杨朴,都是性格豪爽,又喜欢揽权的人。
他们知道自已本事,所以向来喜欢听取大家的意见,不会独断专行,自然也就跟谁都能够处。
张名振的性格,多少有些缺陷。
他的名利心太重,为了权势他会做出一些不择手段的事情。
早年他游历燕京,投靠阉党,成为魏忠贤帐下东厂鹰犬,这就是明证。
现在他受到韩烈重用,能以施展抱负,对于韩烈他不敢有丝毫不敬。
但是,下面的将领,谁要敢挑战他的权威,他则会毫不犹豫打压。
对待这个情况,韩烈心中很清楚。
这也是他调离王辅臣,却并没有严惩犯了错的王辅臣的原因。
同时因为铜官镇一战后,给张名振录一次三等功,给李之芳录了二等功,升任李之芳为副总兵,任然兼任左军营参将。
杨朴为人老实本分,才能也有所欠缺,虽然挂总兵衔兼任了中军营参将。
但他根本无法对张名振形成节制。
一军总兵大将,手握四万大军,这可是一支不可估量的力量。
韩烈是绝对不允许,任何一个总兵大将,完全掌控全军大权的。
这也是他会在军中设立监军司的原因。
李之芳现在不单单是神武军之中担任右军营参将,副总兵衔,还挂着监军司副都监军使的身份。
这可是能够对全军所有将领,进行监督弹劾的职务。
而现在神武军的监军司都监孙奇逢,也已经到任。
监军司都监属于军一级,下设营监,哨监,大队监,中队监。
也就是全军每营,每哨,大队,中队都设有监军,专司监督,弹劾,以及军纪检查和后勤补给都职责。
监军司相当于后世的政委,并不是明朝军队之中的太监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