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豪格决策,水师出击
武昌城中豪格的行辕。
十二月八日夜里,豪格比韩烈早一步,收到佟养和从荆门州,送到的荆襄急报。
接到佟养和的汇报,从睡梦之中惊醒的豪格,忍不住破口骂道。
“佟养和这个废物,真是罪该万死。”
“来人,立即召索尼,鳌拜前来议事。”虽然生气,但豪格却并没有失去理智。
接到消息的索尼和鳌拜,半夜三更急匆匆赶到行辕。
连夜召见,必然有重大事故,二人也没敢抱怨和怠慢。
在听完豪格通报的消息后,鳌拜没有犹豫,直接开口道。
“主子,荆襄若失,我军将会困守武昌,后路断绝。”
“奴才建议要么立即反攻,要么立即撤退。”
索尼也附和道:“主子,鳌拜说的有理,现在我军战力尚在,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守为攻。”
“先扫除武昌外围被明军占领的团风,黄陂,进而向黄州推进。”
“若不能取胜,也可以逼退明军,然后趁势退出武昌,退往德安府的随州。”
“同时让驻守襄阳的佟国赖,确保襄阳不失。”
“只要襄阳和随州在手,我军仍然可以进可攻,退可守。”
“正好依托襄阳,随州展开反击,打不赢则可以退往南阳或信阳,以确保河南防线。”
听完二人的建议,豪格当机立断的道:“索尼,你与沈志祥率领文官,后勤人员,以及军中家属,连夜准备出发。”
“退往随州布防,我有预感武昌一战,我们很难打赢。”
通过这几天夏口的战报,以及水师营在汉水,长江口与明军的交战情报。
豪格敏锐的意识到,缺乏源源不断的粮草补给,加上汉水相隔了武昌与汉阳,长江隔开了夏口。
这三座看似犄角的攻防一体城池,实际上却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策应。
这样的战场,谁掌握了水师,谁才能掌握主动。
而现实却是他手中的水师人马,与明军的水师人马,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
郝效忠,徐勇率领的长江水师,犹如汉末三国,投降曹操的蔡瑁、张允水师。
而明军水师,则是周瑜率领的江东舟师。
最重要的是他豪格,包括他帐下的一众将领,无论是猛将鳌拜,智将索尼,亦或者吴三桂,谁也不习水战。
一群辽东的旱鸭子,跟明军打水战,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喳!”索尼一弹衣袖,跪地拜道。
“鳌拜,传令吴三桂,明日上午率所部人马,进攻黄陂明军,告诉吴三桂,务必夺下黄陂,给明军一个下马威。”
“传令柯永盛,屯泰率领满汉蒙各旗三万精兵,攻打团风镇,把明军给赶出去。”
“另外,传令水师营,退入汉水,派遣货船进入武昌水门。”
“告知图伦,齐蓝布安排人马,把军需物资装船,夜里行船,把物资运往随州。”
“还有,派人传令尚可喜,放弃汉阳,率军在德安府驻扎,负责接应我主力后退。”
听完豪格的布防,鳌拜已然明白,豪格这是接受了自已的建议,要主动放弃武昌。
虽然主意是自已提出来的,但真到了这一步,鳌拜还是有些惆怅。
武昌城池巨大,人口稠密,水网密集,经济繁荣,土地肥沃,这是鳌拜见过地理条件,最好的一座城池。
相比起来北方的燕京,保定,太原,长安,成都等城市。
武昌在这个时代,因为长江的便利,显然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
鳌拜退下之后,豪格没有继续入睡,而是穿上衣甲,在骁骑营亲卫将领穆里玛,阿尔津的护卫下,登上了武昌城头。
夤夜的武昌城头,尤其是在这样的隆冬季节,从江面上吹来的寒风,丝毫不亚于辽东的风刀雪剑。
漆黑的夜空下,是夜受阻,基本看不到城外的情景。
耳边不断响起的风吹旌旗之声,以及远远江面上的拍浪声,却是清晰入耳。
“可惜了,如此大好河山,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再回来。”
想到即将撤离武昌,豪格莫名的有些惆怅。
虽然他是第一次来武昌,但武昌的水乡环境,让他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辽东苦寒,地广人稀,中原黄土遍地,旱灾连年,蜀中山高路险,却是白骨皑皑。
唯有武昌城,人口稠密,繁花似锦。
“主子,城中尚有十万大军,我们未尝不能一战?为何这个时候要撤退呢?”
骁骑营护军参领穆里玛,是鳌拜的亲弟弟,也是一员难得的猛将。
刚才豪格在行辕与索尼,鳌拜的部署,他在帐下也听了个大概。
年轻气盛的他,却是有些不服输,认为即便摆开阵势一战,大清的将士,也不会有输给明军。
“哈哈哈……”
豪格放声发出豪迈的笑声,转头看着身后的穆里玛和阿尔津,眼神透着灼灼光芒。
“一场的战争的胜败,有很多因素组成,失去荆襄,后路被断,即便武昌城下取胜,若不能全歼明军,我们也无法立足。”
“这就是为何要撤退的原因啊!”
促使豪格做出撤退的原因,不是城外明军,而是荆州府的失守。
荆襄失守,明军就可以断了他的后路,等这个消息传来,军心士气必然动荡衰竭。
等到了那个时候,想要撤退,那就真正的晚了。
豪格虽然在政治上有所缺陷,但在军事指挥上,绝对属于清初开国名将序列。
尤其是征讨巴蜀张献忠一战,一举击杀了张献忠,为满清奠定巴蜀,西南统治打下了基础。
随着豪格做出撤退的部署,夏口城也彻底成为一座孤城。
豪格没有下令夏口守将祖可法和张天禄撤退,只是安排水师营总兵郝效忠,在大军撤离前,想办法把祖可法和张天禄接出来。
十二月十日上午,吴三桂亲率帐下三万关宁铁骑,对驻扎在黄陂镇的亲卫左右二营,吴六奇,王辅臣所部发动了攻击。
由于接到韩烈佯败的命令,吴六奇和王辅臣并没有过多抵抗,便率军撤回了岗西镇。
这时杨衍已经进驻岗西镇,并派出忠义军左右二营,前往团风镇替换了万骑军的人马撤回了岗西镇。
柯永盛,屯泰率领的三万八旗人马,在团风镇的进攻,同样十分顺利。
忠义军左右二营参将齐翼龙,杨威率军抵抗大半天,便溃兵退出了团风。
当两军胜利的消息传回武昌时,豪格并没有惊喜,在仔细询问了柯永盛和吴三桂,具体的战斗结果后。
豪格反而更加坚定了撤退的念头。
因为这两场战斗,几乎没有抓到活明军俘虏,战场上只有阵亡的明军,没有一个活着的明军,这样的结果无疑是十分可怕的。
“王爷,根据斥候回报,明军现在都撤往了岗西,明日一早,是不是对岗西展开包围,一举围歼了岗西之敌?”
柯永盛今日一战,率部三万在团风,击杀了明军八百余人,本身只付出了三百伤亡,这让他信心大涨。
他是第一次跟明军交战,之前他曾留守武昌,并没有参加过明军之战。
初战告捷的他,颇有些跃跃欲试。
反观吴三桂,却是沉默不语。
今日黄陂一战,他三万人马虽然拿下黄陂,也歼敌一千二百余人。
但却付出了一千五百人的伤亡代价。
而且还折了两名游击,三名千总,损失不可谓不大。
久经沙场的吴三桂,更是看出明军是主动撤离,而并非真被自已击败。
“平西王你怎么看?”豪格打算撤退的想法,目前也就身边亲近满洲将领知道,汉军旗这帮人可不知道。
没有正式撤退前,豪格也没有打算告诉大家。
“小王以为岗西不好打,明军今日战败,有序后撤,退而不溃,足以说明明军是组织的撤退。”
“而且据我所知,原团风的驻军,是明军一支骑兵队伍,可今天柯总兵遇到的则是明军步卒。”
“一夜之间,两军换防,骑兵不知所踪,这不得不防啊。”
吴三桂面色凝重,忧心的说道。
今日他的部队,伤亡一千五百多人,伤者一千余人,阵亡五百多人。
而他亲眼所见,明军只有一万余人,但人人手持火器,火力十分凶猛,即便是在撤退之际,也能攻守交替。
这样猛烈的火力,让他清晰的认识到,阿济格率领的满洲八旗精兵,为何会在铜官镇全军覆灭的原因。
柯永盛闻言,犹豫了一下,终究没有开口反驳吴三桂,主要是他地位不够。
但满洲镶黄旗的梅勒章京屯泰,却毫不客气的说道:“平西王,怕是畏敌不敢吧?”
吴三桂眉头一挑,眼神犀利的看着屯泰,淡淡的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