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走访武昌,码头乱象
距离武昌围城之战,已经过去一个多月的城池,经过陈子龙,左懋第等人治理。
目前城中的秩序早已经恢复,走在街头之上,随处可见商铺,也都在正常营业。
在李来亨,陈子龙二人的作陪下,王辅臣带着一个小队亲卫,化妆成普通百姓模样,暗自混在人群中保护。
“走,去粮铺看看去。”
走在最繁华的城东街市上,韩烈走进的第一家商铺就是粮铺。
这是一家位于街巷的粮铺,占地面积不小,一栋两层建筑的房子,足足有四个店面相连,而且还有前后两重院落。
刚走进商铺,立即有店小二迎了上来。
“几位客官需要买些什么粮食?”
看着热情的店小二,韩烈微笑的回道:“你这里都有什么粮食?”
“那客官算是来对了地方,我们满仓粮铺什么粮食都有。”
“稻谷和大米,麦麸和白面,高粱、大豆、黄米各种粮食应有尽有。”
店小二显然是个熟手,口若悬河的立即把各种粮食介绍了一遍。
“嗯,看来小二哥是个不错的销售员嘛。”韩烈笑着夸了一句,接着问道。
“那请问一下,各种粮食价格如何呢?”
“那就要看客官买多少了,看您这几位,应该不是寻常人,要是买得到,价格肯定可以优惠一下。”
“若是零售的话,现在的大米价格是三百钱一斗,三贯钱一石。”
“麦面价格也是如此,稻谷和麦子的话,则是二百钱一斗,两贯钱一石。”
……
在店小二的一番介绍下,韩烈基本知道了目前街市的粮价。
三贯钱一石的大米,到底贵不贵呢?
能说会道的店小二,很快就给出了答案。
“客官,实话跟您说,目前整个武昌城中的粮食价格,都是统一的,这是官府的定价。”
“不瞒客官你,要不是官府做出承诺,今年的夏粮和秋粮补给给我们掌柜。”
“就去年的战乱,今年的粮食,不涨一倍,那才是怪事。”
“也正是官府召集了全城的粮食商人,严令大家平价粜米,咱们武昌城内的百姓,才能吃到这么便宜的粮食。”
“三贯钱一石的大米,纯属赔本赚吆喝,我们掌柜真是一文钱不赚。”
“要不是布政司衙门的官老爷,借贷了一万两免息银子给我们作本,这粮铺肯定开不下去。”
店小二的这番解释,韩烈倒是头一次听到。
见韩烈投来询问的目光,陈子龙这才上前低声回道。
“主公,这是左抚台想出来的策略,为了平息粮价和日常生活所需。”
“左抚台下令布政司衙门,给粮商,盐商,牧畜商人,都免息借贷了一批银子。”
“答应他们今年免除赋税,并由官府出面,把他们卖出的平价商品,在今年年底前低价卖给他们。”
“这样一来一回,很快就平息了市场的粮价,也让粮商们能够经营的下去。”
买卖经营这一块,韩烈并不陌生。
陈子龙这么一解释,他就明白了。
商人逐利,但人家也要生存。
现在到处都是战火纷飞,粮食价格居高不下,三贯钱一石的粮食,也就是朝廷强压的结果。
而在中原很多地方,三两银子都买不到一石白面,这就是现状。
“小二哥打扰你了,你们能够诚信经营,以后生意肯定更加红火。”
“今天我就不买粮食了,辛苦你半天,这一钱银子,赏你喝茶。”
得到自已想要的结果,韩烈从腰袋内,摸出一钱碎银子递给了店小二。
原本对于废了半天口舌,却没有做成买卖的店小二还有些失望。
“谢谢,谢谢客官的赏赐。”
在看到韩烈递来的银子时,他立马喜逐颜开的连连称谢。
走出粮铺的韩烈,高度的赞赏道。
“平价粜米这个政策用的好,民生是头等大事,你们这些父母官,必须牢记一点,那就是让百姓能够吃饱肚子。”
“接下来春耕一事,必须重中之重来处理,土地要重新分配给土地。”
“粮种要无条件发放,让百姓充分享受到实惠。”
“我不要国富民穷,我们要做的是,让民富而国强。”
“只有我们的老百姓,人人都富裕了,咱们大明朝又何愁不富强呢?”
“要想保障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主要就是四点。”
“一是发展农耕,二是促进商业,三是无偿教育,四是保障医疗。”
“只要把这四点做好了,百姓必然富足,国家必然繁荣,天下何愁不能安定?”
韩烈这一番掷地有声的言论,简单明了,陈子龙却听的大为震撼。
虽然韩烈说的四条,并不新奇,几千年来,都是治国方针。
但是像韩烈这般,说的清晰通彻,则是前所未有。
大明朝的文风虽然盛行,但陈子龙却知道,读书人基本跟底层百姓没有多大关系。
能够读书的人,至少得是寒门子弟。
值得一提的是,寒门子弟可不是指穷苦的老百姓。
因为他们在士绅阶级,皇帝眼中还不配。
所谓的寒门弟子,在古代特指的人群是,是衰落的门阀家族的后代,因为祖上阔过,但后代式微了,才被称作寒门子弟。
还有一类寒门子弟,指的家族历史上未曾出过七品县令以上的官员,但至少属于地主豪绅阶级的地方豪强。??
至于那些连土地都没有,祖上也没有人做过官的贫民,可没有资格碰瓷寒门子弟这个身份。
就拿陈子龙来说,他父亲做过工部侍郎,他的祖父,曾祖也都做过地方小吏。
这就造就了陈子龙从小有书读的条件。
那些地方上的私塾,一般都是豪绅大族,为子孙后代创办的。
外族人想要读书,一要给钱,二要成为大家族的附庸。
陈家在华亭就有私塾,陈子龙五岁就进入陈家私塾读书,他们家族私塾之中,都是陈家子弟,亦或者当地豪族子弟,才有资格进入陈家私塾读书。
这实际就是有偿教育,而且还设立高门槛。
韩烈提出的无偿教育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所有孩童,都有享受朝廷免费教育的条件。
至于医疗保障,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首先大夫在古代身份地位不高,其次医术属于秘传,而且没有从小就钻研学习的话,是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夫。
商人实际也是贱籍,不但没有资格参加科举,更没有资格做官。
农民倒是身份地位高,士农工商嘛。
可实际上农民过得最苦,既要靠天吃饭,又要辛勤劳作,还要遇上好皇帝,执行仁政德政。
像明末这样的环境,兵荒马乱,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的时代。
农民有好日子过才怪了。
在城东走了一圈,韩烈提出去汉口码头看看。
汉口码头作为武昌最大的货运码头,也是长江之上,最重要的枢纽站。
南来北往的商人货物,可谓是络绎不绝。
“码头是重要的商业聚集地,这地方鱼龙混杂,一定要严厉打击帮派组织的存在。”
“那些流氓宵小之徒,别看干的事情不大,但危害性极大,尤其对于朝廷的威严,可是极大的挑衅。”
“你们都司营要在码头设立营寨,监督巡检司的衙役,一旦发现这些人的存在,立即逮捕审查,而且要重判,决不能让他们有生存的机会。”
来到码头之上的韩烈,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并没有走向码头。
站在码头入口处的韩烈,一脸郑重的对陈子龙和李来亨做出指示的同时,紧接着看向陈子龙问道。
“你们有没有统计,汉口码头每天有多少货船进出,有多少工人在码头干活?”
被韩烈这么一问,陈子龙不由尴尬的站在了原地。
“回主公,卑职失职,码头的船只统计,巡检司应该有统计,但工人估计是没有。”
“嗯,这点你确实是失职了,由此可见,在你的心中,对于商人还是轻视的。”
“对于劳动阶级的工人,也缺乏足够的认知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