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反击之谋(2 / 2)

萧达山身姿挺拔如松,他的朝服下盖着一身精致的银白铠甲,腰间配着一把锋利的长剑——萧澜登基后,特许萧家人剑履入殿——整个人散发着一股英气。

他自幼便痴迷习武,寒暑不辍,练就了一身过人的武艺。

萧澜篡位之后,想让这江山世世代代都姓萧,但因为自己的子嗣全都姓赵,所以有意将侄子萧达山立为太子,可群臣以死相谏,认为此举不合祖制,此事便只能搁置下来。

萧允提议让萧达山带兵,心里暗自盘算着,若他能借此立下赫赫军功,在朝中树立起足够的威望,未来争夺皇位便更有胜算。

“萧达山英勇善战,武艺高强,且对陛下忠心耿耿。

此次出征,定能给赵煜一个沉重的打击。

而且,这也是他为陛下效力、证明自己的绝佳机会。”

萧允满脸期许地说道,话语中巧妙地迎合了萧澜对萧达山的看重。

“他率大军从中路进攻,直捣赵煜的核心区域,犹如一把利刃直插赵煜的心脏,定能给赵煜以致命一击。

陛下,萧达山若能在这场战役中立下奇功,那可是我朝的一大幸事啊。”

“第四路,我们写信给吐蕃的国王,请他们出兵。

吐蕃与我朝建交通婚长达百年,两族之间关系深厚。

如今赵煜占领蜀地,中断了吐蕃与中原的正常贸易往来,他们的商队无法像以往一样自由出入中原,损失巨大。

只要我们晓以利害,告诉他们此次出兵不仅能恢复贸易,还能在战后获得诸多好处,料想他们不会不出兵。”

萧允涉政不久,还不知道吐蕃的国王姓甚名谁,只好用“吐蕃的国王”

来指代,不过这也无伤大雅。

萧允有条不紊地说着,眼神中透露出志在必得的神情。

“他们从西边进攻,与前三路大军前后包夹赵煜的属地,让赵煜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

如此一来,赵煜必定分身乏术,难以抵挡我们的攻势。”

大臣们听了萧允的提议,顿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朝堂上一时间人声嘈杂,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

不少大臣微微点头,认为这是打破当前困境的好办法,主动出击或许还能扭转局势,为己方赢得生机。

而有一部分大臣则面露担忧之色,眉头紧锁,担心这会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毕竟这样的做法是将更多的势力卷进了这场纷争,这必将让百姓陷入更深的苦难之中,而且四路大军出征,后勤补给、兵力协调等都是难题,稍有差池,局势只会更加不可收拾。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大多数大臣权衡利弊后,还是赞成萧允的方案。

他们觉得,如今局势凶险,洛阳城岌岌可危,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萧达山见状,眼神中闪过一丝兴奋,他大步走出队列,单膝跪地,右手握拳放在胸口,高声说道:“陛下,臣愿领军出征,定不辜负陛下的期望,拼死为我朝打下长安!”

萧澜看着萧达山,心中有些犹豫。

她深知此次出征风险巨大,战争的胜负难以预料,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但看着群臣大多赞同的态度,又觉得这或许是扭转局势的唯一机会。

她沉思片刻,目光在大殿内缓缓扫过,最终落在萧达山身上,下定决心说道:“好,就依叔父所言,向高句丽、突厥、吐蕃致信,四路大军即刻开始筹备。

“萧达山,此次出征责任重大,关乎我朝的生死存亡,你务必小心行事,不可轻敌。

若有闪失,唯你是问!”

“臣遵旨!”

萧达山领命后,起身退下。

萧澜看着朝堂上的众人,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这四路大军能够得胜,让她重新夺回失去的一切,继续稳固自己的统治。

然而,她也清楚,与各方势力的合作也充满了不确定性,稍有不慎,便可能满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