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还有一支五万人的厢军过去加强防务,在短短的百里防线上,就集中了十五万人。
如果张唐卿再把捧日军和龙卫军一起调过去,那就是二十五万人,其中还有五万骑兵。
可如何确保辽国一定从霸州南下?
张唐卿心中已经有了计较。
众将齐聚值房内。
面对河北两路的地图,众人陷入了深思。
“杨怀敏,皇城司那边有什么消息?”
“启禀大人,析津府有大军调动的迹象,不过,大军是从西门出城,目标好像是代州一线。”
“代州?”
代州虽然也受了旱灾,带并不严重,依靠河流和水井,基本能保证人畜用水和农业用水,粮食倒是不缺,从人之常理分析,辽国要想劫掠,肯定要先劫掠富庶的地方。
像是霸州和雄州这种受灾的地方,本身就缺粮食,辽国人是来劫掠,还是送温暖?
“辽国西京道可有动作?”
“未曾发现。”
“西京道可曾遭灾?”
“风调雨顺。”
张唐卿沉默起来。
杨文广说道:“大人,南京道和西京道之间有大山阻隔,南京道的骑兵不可能越过大山从代州入侵。”
“我记得南京道留守耶律哥令是辽皇耶律隆绪的堂弟?”
“是。”
“西京道留守是何人?”
“耶律不获,乃是辽皇和耶律哥令的亲叔叔。”
“本官记得,辽皇该开始夏捺钵了吧?”
辽国建立后,政体发生过一次非常大的变化。
刚开始,辽国实行南北院制度,就是咱们知道的南院大王和北院大王,南院大王治理燕云十六州的汉人,采用汉律,北院大王治理契丹族的部落。
后来,辽世宗撤销南北两院,实行南北枢密院制度,实行了不长时间,南北枢密院合并成如今的枢密院,形成了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
但为了保持契丹族的骑射善战传统的经济生活,仍然过着“转徙随时,车马为家”
的生活,
《辽史》中记载的“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
,四时各有行在之所。
在这种特殊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在契丹的管理体制上,逐渐形成了一套县有鲜明游牧契丹民族独特特点的四时捺钵制度。
契丹皇帝四时巡行的宫帐(也称牙帐),即春捺钵、夏捺钵、秋捺钵、冬捺钵。
也就是说,耶律隆绪不常在中京和上京,而是四时巡游,过着“居无定所”
的制度。
按照时间分析,天气开始转热,耶律隆绪应该去北边避暑了吧?
只要确定耶律隆绪去了北边,也就意味着辽国的三万禁军—大帐皮室军也离开了南京道。
辽国的军队制度和西夏有点像,分为禁军、部族军、汉军和属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