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还是不接?
接了,意味着他比前几科的状元郎低了一头。
不接,连散官都不给,也就意味着他没有官身,只是一个顶着状元郎的头衔的平民。
韩琦不疾不徐的说道:“你可以回家考虑一下,半个月内给本官答复即可。”
“请问韩知院,如此安排我等,可是政事堂的新政?”
杨察一下抓住了韩琦话语中的漏洞,因为韩琦并未说明这项新政是政事堂的命令,甚至连吏部的政令都没有。
“未曾,但这是我们审官院和流内铨的新政,流内铨审官院代政事堂掌管天下百官,有这个权力。”
杨察微微笑了一下,“学生知道了,告辞。”
杨察离开了,随后,按照考试的名词,一个一个的进来谈。
前十名,没有一个人同意审官院的安排,哪怕是程之邵都没同意。
而进士出身给予的官职更低,基本都是下县的县令,到了同进士出身,则几乎是下县的县丞或县尉,几乎是八品官身。
程之邵等人从审官院出来后,直接去了张家,等张唐卿下值后,请张唐卿给个建议。
张唐卿听完程之邵几人的情况后,缓缓说道:“朝廷每三年一科科举取士,每科两百人到五百人不等,然天下府县乃是定数,朝廷几乎已经没有差遣官给各位了。”
“学生也明白朝廷的难处,去河西之地,学生毫无怨言,但为何要把我等的散官和寄禄官剥夺了?从此之后,我等只能在河西之地为官吗?再无当京官的机会了?”
程之邵明显不满韩琦的安排。
“非也,只要做得好,就能调进开封,懿叔,此后的所有进士,都会如这般安排。”
“什么?”
张唐卿又看向了王世江,“世江,你祖父怎么说?”
“祖父大人未置可否,只说外出历年几年,就把我调回来。”
看来,王曾向范仲淹等人妥协了。
不妥协不行啊,还是那句话,如果王曾能多变出几个府县职位,估计范仲淹和韩琦也不会为难这批新科进士。
“懿叔,去吧,耀德府的知府名唤王伯江,此人和我交好,想必不会为难于你,你且安心在西北待几年时间,只要作出了成绩,你的未来,我给你保证。”
“大人……”
,程之邵的眼眶红了,这是张唐卿对他的保证,换做其他人,谁也不会下这样的保证。
张唐卿的未来,已经被安排好了,哪怕张唐卿不想走,别人也要推着他向前走,张唐卿的保证,是程之邵的未来。
“不说你和明允的关系,单说咱们之间认识了这么多年,我也知道你的脾气和秉性,在我看来,你比明允兄更适合当官。”
“程之邵谢大人。”
“好了,莫要矫情了,你们几个也去吧。”
“学生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