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宋绶问计(2 / 2)

宋绶思考了半天,才明白张唐卿所说的交易是什么。

“唐卿,为今之计,应该怎么办?范相才五十岁啊,不能再从知州位子上爬上来吧?”

张唐卿走到地图前,用手指着河北两路说道:“去年,河北东路被台谏捋了一个遍,宋相记得吧?”

“记得,新科进士们大部分都去了河北东路,因为那边缺少官员。”

“河北东路主要官员都是新上任的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要强一些。”

宋绶惊呼道:“你的意思是说,让宋相做一任转运使?”

“不,是经略安抚使。”

“经略安抚使?”

宋绶非常非常吃惊。

自从先帝起,经略安抚使一职,只授予过三人,寇准、夏竦和薛奎,而薛奎则是副使。

也就是说,经略安抚使已经不轻授。

经略安抚使只是差遣官,具体级别没有确定,依然是担任之人的寄禄官等其他身份来确定品级。

既然范仲淹要当地方官,经略安抚使确实比府州的知府要好一些,起码将来回到中枢时,品级在这摆着,不用再一步步的往上爬。

这就牵扯到一个经略安抚使要不要搞成地方官的问题,又产生了一系列的焦点所在,又是择长官中的一条。

还有经略安抚使给几品?

张唐卿比较倾向于正三品或者从三品。

正三品,则和一部尚书相同,从三品,则是侍郎、知监或者寺卿相同。

按照大宋强干弱枝的做法,从三品的可能性会很大。

“宋相回去商议一番吧,等商量好了,告诉我一声,我去做一做夏相的工作。”

宋绶知道,这已经是张唐卿能做到的极限了。

“绶替范相,谢过张相。”

张唐卿淡淡的笑了笑,他当得这一声谢,否则,范仲淹的政治生涯将会彻底被终结。

再说了,范仲淹不适合执政,他执拗的性格,更适合当一地之长官,说不准能把当地治理的夜不拾遗。

尤其河北东路都是年轻人的情况下,可能更容易接受范仲淹的执政理念。

面对百官的舆论汹汹,面对范仲淹和吕夷简两人的针尖对麦芒,赵祯终于不能再无动于衷。

景祐三年三月中旬,大朝会。

侍御史韩渎率先朝范仲淹开炮,例数范仲淹的十条罪。

随后,吕夷简一系的人,纷纷站出来,弹劾范仲淹。

而已尹洙为首的几个人,则开始回击。

反倒是两个当事人,面色平静的站在那里,一言不发,而宋绶、王随、韩琦等人,也都不出一言。

庞籍的表现,让张唐卿拿不准了,为何庞籍要力挺范仲淹?

难道,庞籍真的敬重范仲淹吗?

张唐卿想了至少半柱香,才明白了事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