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建立宋朝开始,就对中央官制作了调整。
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其特点是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来削弱其权力。
官员的品级和俸禄,不是来源于他职位本身,也就是差遣官,而是来源于寄禄官、贴职等品级。
这就造成了俸禄体系和品级体系的混乱。
最简单的例子,曹佾的父亲曹玘,现任尚书虞部员外郎,这是他的差遣官,员外郎本身只有从六品,但实际上曹玘的俸禄来源于他的团练使的记禄官,拿的是正四品的俸禄,比曹玘的上官的俸禄还要高。
而《景祐寄禄格》却将品级和差遣官合二为一,让官员的俸禄、品级与他的职务想匹配,如果没有职务,则几乎拿不了多少俸禄,减少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现象,也减少了官员之间职务界限不明,相互扯皮推诿的想象。
如果单单是这个,很多人还很容易接受,可关于俸禄,则触动了文官体系所有人的利益。
武将除外,因为武将的俸禄早就被降低了将近一半。
以张唐卿为例,他以前做银州知州时的俸禄,和改制后的正二品俸禄几乎相当。
以赵元俨为例,按照以前的规矩,赵元俨除了王爵的俸禄以外,还要再拿一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俸禄,再拿一份检校太师的俸禄。
而《寄禄格》却只能允许赵元俨选择王爵的俸禄,哪怕赵元俨想选择检校太师的俸禄都不行,因为新的《寄禄格》中规定,检校太师只是荣誉,连个品级都算不上。
至于像是开府仪同三司之类的官职,在致仕之前不授予,致仕之后,因为没有了相应的差遣,也不给工资。
张唐卿的改革,把两个老丈人也一起得罪死了。
不过,寄禄格也不是没有好处。
起码三省六部的官位多了很多。
例如以前的吏部,只有正三品尚书一人,从三品左右侍郎二人,正四品郎中四人,从六品员外郎十六人,以及三十多个正七品的判官。
可《寄禄格》中,吏部流内官增加到了一百五十多人,流外官一百多人,还有公人一百多人。
最大的工部,人数是吏部的两倍多。
从这一点上来说,大家又都支持新政。
赵祯问道:“张爱卿,一下增加这么多官员,户部可能支撑得起?”
冯元接话道:“我们户部测算了一下,按照《寄禄格》改制后,官员俸禄支出不增反降,每年俸禄支出将会减少五百万贯左右。”
张唐卿说道:“这个数不准确,因为还没有考虑到地方的改制,这五百万贯的结余,只是中枢改革的结果。”
因为害怕太过骇人听闻,所以张唐卿这次抛出来的是中枢的改革。
至于地方,张唐卿害怕一拿出地方的改制方案,可能赵祯就先否决了。
在赵祯看来,只要能节省开支,他很乐意这种改革。
《景祐寄禄格》还是没有获得一致通过。
等第一次会议开完,大家才猛然发现,张唐卿竟然没有动用他使相的权力。
以往,所有的改革,都是通过强权压着进行,但这次,张唐卿竟然还是坚持充分酝酿,争取大多数人的支持。
《景祐寄禄格》一直到七月份时,经过了中书省数次修改条款,终于获得了赵祯的批准。
景祐六年七月,对于大宋历史来说,还有一间大事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