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都发表意见后,纷纷看向了张唐卿。
张唐卿说道:“一刀切的办法,并不是最合适的法子,我建议,采取逐步淘汰,妥善安置的法子。”
李昭玘忙问道:“请使相示下。”
“从下一科开始,禁止四十岁以上者参加会试,但可参加府试,取得举人资格,可在本府内异地安置为公人,再下一科,禁止三十岁以上者参加会试,取得举人资格,本府内异地安置为公人,可以着为永例。”
张唐卿的法子很简单,我们不是一下子把你推出去,而是采取逐步安置的法子,如果朝廷给你提供了一个吃皇粮的岗位,你还要闹腾的话,朝廷再出手惩治,估计没人敢闹腾,即便闹腾,也不得人心。
忽然,王随抓住了张唐卿的核心。
“使相想把公人纳入朝廷管辖?”
“如今公人素质不高,他们的见识已经无法适应大宋的发展,何况府县内公人定员数量一下增长了两倍,为了防止滥竽充数,最好是让举人们填充公人的空缺。”
“这倒是个好法子,我们御史台那边接到最多的举报,就是举报押司及公人,如果能提高一下公人的素质,我双手赞成。”
李昭玘等人纷纷表态支持。
冯元问道:“这一科的怎么办?”
“请吏部遴选三十八岁以上者,全部补充到县衙公人之列。”
“如此倒是可行,万一对方拒绝这种安排怎么办?”
“先礼后兵,个别人翻不起大浪来。”
众人纷纷点头同意。
政事堂都承旨李文进参加了这次会议,快速把大家的意见写在了刘滋的奏本上,一会要直接送到翰林院。
经过磨合,大家慢慢熟悉了新制定的朝政运行制度。
时间已经到了大宋景祐六年的夏天。
张唐卿的忙,已经超越了常人的忙碌。
大宋要重新制定税率的消息,瞬间传开,无数商人翘首期盼,希望官府能开开恩,把税率降一降。
只有一部分有识之士才明白,只有大宋越来越重视商税,商人的地位才会被空前拔高。
但颁布之后,伴随着新版《大宋税律》出台,还有一份《景祐寄禄格补充条例》,大家傻了眼。
商贾之家,不得在本地为官,否则必须析产。
析产,就是分家。
官员想在本地为官,则必须和商贾之家分家,这是为了防止官商勾结而想起来的办法之一。
只有到了中枢这一级别之后,才不会受到这个限制。
何谓中枢?就是三省六部、九寺七监、枢密院、翰林院及其下属机构,面向全国的官员,才不受这个限制。
像是包拯以前要求回老家照顾父母的那种做法,已经不符合新规定了。
这点倒是能接受,不在本地为官,对大多数人来说反倒是好事情,毕竟本地四处都是熟人,要是有亲戚请托到自己身上,还真不容易拒绝,除非你要做一个孤家寡人。
但另一条,则让人愤愤不平。
“职事田转变为银钱发放?不再以免税的职事田为主?”
,王拱辰拿到补充条例后,仔细研究了半天,忽然发现,条例中对百官伤害最大的,就是这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