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缴纳赋税
飞行学院们在关心自己的前程,而乡下的老农们则在关心着自己的收成,在辛苦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好不容易把庄稼都收上来之后,大家就习惯性的来到了乡上的衙门口,打听起了消息。
虽然之前有告示,说是从今年起,这个一家不足十亩地的,就不再需要继续交税了,不过这个没真的试过,谁也不敢保证,不交税不会不会被抓了去劳改,毕竟这事就算是真的,也架不住皇帝改口啊。
这前朝的时候,乾隆不也说过永不加赋么,可是这几十年下来了,赋税还不是一年比一年重,新皇帝上台之后说的话,这个是不是真的能够作数,这是谁也说不清的事情,所以大家还是赶紧来打听。
好在内阁也考虑到了这个情况,所以这个乡镇衙门口早就贴出了告示,然后弄了一盘事先录好的带子,放到了大喇叭上来回播放着:“乡亲们,这个家里没有十亩地的,不需要继续交税了。”
“下面是按照家里的田地数目,需要交税的名单和数目,大家听好了之后,就赶紧按照这个单子,去吧自家的赋税给结清,要是到了衙门放假前还没交掉,那就得罚款和劳改了,都听清楚了。”
在反复的听了好几遍,发现自家的名字确实没出现之后,所有的乡农们都欢呼了起来,还有人跪倒在衙门口,朝着里面大力磕头的:“这汉天子真是一言九鼎啊,咱们以后有好日子过了啊。”
那些小地主们,则在听完自己要缴纳的赋税之后,也大大的松了一口的样子,这个汉天子果然说话算话,去年说了只收三成的赋税,这今年真的就只按照这个数收了,名单上没有多要大家一分钱。
当然好消息还不止这些,在播完了交税名单之后,大喇叭里面继续念叨着:“以后大家卖粮食,不用特意跑老远运到县城了,可以直接在镇上的衙门隔壁,有供销社的全年平价收粮食。”
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那些老农更是高兴了,要知道乡下地主老财剥削农民,有两个最常用的手段。
其中之一就是勾结吏胥,代替官府来收赋税,然后就狠狠的往自己包里面多收一些,现在农民都不交税了,只剩下一堆地主在交税,大家都熟门熟路的互相也坑不到,这一招就算是自动失效了。
另外一个就是仗着底子厚,每年秋收的时候也正是交税的时候,各家各户都急着把粮食卖出去,好凑出钱来给衙门交税,这个时候他们就使劲的压低粮价,然后收购一堆的粮食屯起来。
因为粮价变低,为了能够凑出交税的银子,老农自然只得卖出更多的粮食,这就导致剩下的粮食多半就不够吃,到了快秋收的那几个月,去年的存粮就吃光了,新的粮食又收不上来。
这个时候,你要是不想一家子都饿死,那就只得去找地主们出高价,把自家之前便宜卖出去的粮食买回来吃,这个差价各地略微有差距,不过总体来说,都有个三五成的浮动,足够坑你满脸血了。
现在供销社平价收粮卖粮,大家又不需要为了交税凑银子,就可以把打来的粮食都存家里面,一家子都好好的吃几顿饱饭了,有需要用钱的时候再卖粮食筹钱,那也是完全来得及的。
那些被镇压掉的大地主姑且不论,就连一些小一点的地主家庭,往年也没有少吃这方面的亏,现在听到可以平价卖粮之后,也和那些老农们一起松了一口气,这样子他们负担比往年可是轻了好多了。
而且这个粮食多了,其实储存起来也不是很容易,各种需要放水、防火、防虫、防盗之类的,每年都要损失不小的一部分,就连早年的官府粮仓都有有规定,每年可以合法的报损一成的粮食,就在于此。
之前是担心粮价变动,而不得不吃力不讨好的自家储存粮食,要是以后粮价可以一直稳定下去,那么他们就可以在秋收之后,直接把大部分的粮食都卖出去,等不够吃了再重新买回来就是了。
虽然来回折腾是吃力了一点,不过在家里藏银子,可比藏粮食方便多了,再也不用担心虫咬、发霉、变质、被偷之类的问题了,这个每年收上来的粮食,那可就更加容易保值了,无形中增加了收入。
再加上交税的时候,再也没有人干吃拿卡要,都是单子上写了多少,柜台上就直接实收多少,收完了按照准数开条子,都是大家之前连想都不敢去想的善政,就连需要交税的,都忍不住对汉天子心悦诚服了。
在完成了今年的税收工作之后,这个新政权在统治区域之内,终于把‘言出必行,能够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这个口号,切实的落实到了实处,让大家感受到了和前朝不一样的地方。
从这一刻起,这个新生的国家,才算是真正的站稳了脚跟,把国内的民心凝成了一股绳,虽然还算不得特别的牢固,但是至少已经可以经历一些风吹雨打,而不会轻易地散架了。
当然作为代价,就是银联财团这样平价收购粮食,又万年不动的原价卖出去,虽然方便了人民群众,不过这个买进卖出的手续费用,各种人员仓储的费用,还有每年存储损失,就都亏的是自己的钱了。
在萧致远的计划之中,银联财团本来就是他这个国王的,可以算是一个变相的国有企业,自然应该承担起一部分后世国有企业的责任,为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的生活,而不得不进入很多铁定亏本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