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不得萧致远不重视,毕竟安全稳定的核聚变技术,完全称得上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必然会为整个社会带来全方位的变革,这样的机会要是被浪费了,那可就真的万死莫赎了。
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交流电大规模普及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都为人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了大英帝国统治七海,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美帝的百年霸主,都切实的改变了整个世界。
---实际上,二战之前的美国,工业技术上真的很烂,正是因为刚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第一个大规模的推广交流电技术,以更加低廉和方便的能源带动了工业规模的快速增长,才真正的奠定了之后的工业霸主地位。
杨威利首先发言:“我们对热核涡轮发动机进行了更加完整的评估,这种动力系统很容易就能够完成小型化,甚至于给战斗机这样的单位使用。”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我们的下一代战斗机,将具备近乎无限的大气层内巡航能力,再也不需要保持昂贵的远程导弹部队,为了提供海上飞机起降能力而诞生的海军,也将失去大部分的作战意义,现有的作战模式将被被彻底的颠覆。”
“未来的下一代战斗机列装之后,我们的空军将具备半小时内全球打击的能力,传统意义上的防线将彻底的失去意义,而且六万米高空的高速巡航能力,也将导致绝大多数的防空系统形同虚设,形成真正的不对称单向打击能力。”
“所以当我们的下一代战斗机正式成军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具备了可以无视列强国家的抵抗,以极低的代价摧毁所有敌对国家政权的能力,是否要就此直接统一整个星球,只看我们的治理能力是否跟得上,而无需顾虑军事因素。”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当你的战斗机也能够在六万米高空,以六马赫的高速绕着地球不断转圈的时候,那么想要打击哪一个目标,直接让战斗机去高空丢铁炸弹就行了,不用担心作战航程还价格低廉,弹道导弹自然会被淘汰掉。
而且这样的高度,除了艾玛帝国自己的反导系统,其他国家的防空系统根本就够不着,战斗机就更加望尘莫及了,也就不用担心敌人的拦截,安全性也并不会下降,确实能够直接颠覆现有的作战理念,形成单方面吊打的形势。
幔大林也给出了商业方向上的评估:“从商业上来说,新一代的核聚变发电站,将具备和水电站接近的极低运行成本,而且不用像是水电站那样需要受到环境的影响,足以彻底的淘汰掉所有现有的发电站,引领新的工业革命。”
“围绕着低廉的能源,能够让我国境内的任何工厂,在技术和人工等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天然就拥有比其他国家更低的生产成本,在某些能耗高的细分领域上,例如电炉炼钢上面,更是能将成本减半,这是很恐怖的优势。”
“这就意味着,除非列强国家强行禁运,否则哪怕是他们采用了贸易壁垒,也无法阻挡我们的低价高质的产品横扫市场,我们再也不用担心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工业产能会向着其他国家转移,彻底的奠定工业上的霸局。”
虽然核电站需要维护,自然也会产生一定的成本,电网本身的维护成本更高,并不能像是某些小说中吹嘘的那样,只要核聚变发电站投入商业化运营了,人类就可以获得免费的无限电源,但是也足以让能源价格大幅下降。
反应到工业上,就是电解铝等工业产品的价格会大幅下降,原本要采用其他工艺来冶炼的金属,也都可以采用更加方便的电炉来加工,大幅度的压低生产成本和工时,造成基础工业原材料的整体降价,让整体工业成本下降。
再加上本身的能源降价,就能够形成双重的价格优势,即便是未来的工人待遇上升,也不用担心国产商品的价格上涨,以及由此引发的工业转移,还有后续的产业空心化,新的竞争者崛起等问题,属于治标又治本的办法。
“既然这样,那么我们统一计划,看起来确实可以提前一点。”萧致远把头转向张作霖:“内阁这边的评估呢?”
“难度很大。”张作霖摇了摇头:“集村并寨是个大工程,我们最近十几年之内的本土人才,差不多都要被这个计划给吞噬掉。”
“然后想要继续对外扩张的话,基本上只能考虑向英语区发展,毕竟德语区我们暂时够不着,而我国占领西伯利亚地区之后,归化过来的的俄国人数量不多,根本不足以组成一个完整的政权,更加不要指望用他们来统治庞大的东罗马帝国了。”
“反倒是英语区,本来就和我们陆地接壤,我们吞并了澳大利亚和中美洲地区之后,归化过来的人员之中有很多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出身英语区的那些财阀首领们本来就有极强的领导能力,让他们出面组织一个临时政权的问题不大。”
“如果我们加大这方面的投入,那么等到本土的集村并寨完成之日,差不多也能够攒出来一只比较完整的英语区工作队伍,再按照惯例从当地吸收一些地头蛇进来的话,足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新占领区的政权建立,保证将这部分的领土给消化掉。”
萧致远点了点头:“既然这样的话,我的心里也就有底了,正好德国人不是跑来想结盟么,看来我们可以和他们好好的谈谈。”
第二十六章 以史为鉴
萧致远之所以拥有这么高的技术和兵力优势,却始终不肯学很多小白文猪脚一样,直接简单地挥军统一全球,拿到那条只至关重要的执政官,并不是因为他真的舍不得付出几十万人的牺牲,而是有着更加现实的考虑。
首先就是强调过无数次的那个问题,如果不能够在本土完成集村并寨的大业,让四亿农民因为没有属于自己的耕地,一直处于严重赤贫状态,那么什么时候来点天灾人祸,整个帝国内部就得遍地林登万,被内战弄得元气大伤了。
这并不是简单的钱多,或者是你有能力弄到粮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毕竟‘多收了三五斗’这篇文章,这个年代应该没有人没读过吧,你单纯的将大量粮食投入市场,只会被乡绅扭曲之后变成‘谷贱伤农’,并不能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
实际上大青果真正完蛋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大量从海外进口的低价粮食冲垮了市场,导致本土的种出来的粮食卖不出去,大量的自耕农破产之后沦为佃户,短时间之内抬高了土地的租种价格,导致农民种地要倒贴钱,不造反就没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