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发射场有十二个准备区,可以单独为多个载荷进行固定和检测,极限状态下可以一天之内进行十二次发射,可比一个月只能发射一两次的液体火箭方便多了,而且高达一百多吨的载荷,一次就能够发射几十枚大型卫星。
发射过程没什么好说的,和上一次的流程几乎一模一样,而且这套轨道之前也已经使用过几十次了,很多小问题已经在施工过程中得到了改进,没有直接发射任务载荷也只是稳妥起见而与,这一次的发射任务自然是圆满完成。
迄今为止,艾玛帝国已经发射了十二台太空望远镜,远比原时空之中一台哈勃战未来高端太多了。
考虑到现在的局势,这十二台太空望远镜早就改为了军用,全部都对准了月球的方向,随时监测最新的动向。
经过了十天的等待之后,那块大铁锭准时的进入了月球轨道,在绕行了六圈之后才坠落到月面,成为了一个标志物。
当然这个铁锭的飞行轨迹,也证明了虫子的防空能力也有极限,至少现在的极限还很明显,高能激光的威力确实稍显不足。
至于将来嘛,这些虫子既然有宇宙航行能力,又有超远距离的通信能力,说不定就能憋出什么更高级的武器来呢。
就算憋不出更高级的武器,单纯的大力出奇迹也不是不可能啊,反正在没有大气层干扰的真空环境下,只要无脑提高激光的输出功率,就能够将加热的速度同步提升,只要单位功率足够高,真的蒸发金属也不是做不到。
至少在理论上来说,单位功率足够大之后,确实可以将金属加热到气态蒸发掉吗,能不能达到那是另外一回事。
第三十三章 三体启航
当然这些问题都是高层在烦恼,得益于艾玛帝国的国势强盛,又从建国以来没有被人碰过本土,所以帝国境内异常的歌舞升平。
著名的退休导演卡梅隆,就带着自家儿子迈克尔,悠哉乐哉的前来参加梦工厂又一力作,著名科幻小说‘三体’改编的电影首映。
他熟练的和一堆制作人,还有业内的同行们打着招呼,顺带着介绍一下自己的儿子,而迈克尔也趁机认识这些大人物,直到电影快开场才入场。
虽然迈克尔借着老爹的交情,在剧组里面当上了一个挂名副导演,也参与了一部分现场拍摄,但是这种科幻大片主要的卖点在于特效和剧情,拍摄的时候镜头都拆散了看不出什么剧情,而一堆人对着绿幕做表情也足够沙雕。
所以即便是他这个副导演,现在也对这部片子最终的效果一无所知,除非他哪天混成了正牌的导演,有资格参与到后期制作之中,那倒是可以在上映之前,就看到完整版的效果,现在嘛,也就只能和其他人一样,排队看首映。
电影刚刚开始,屏幕上才出现梦工厂商标的时候,卡梅隆就轻轻的咦了一声,因为他作为一个专业人士,敏锐的发现放映系统再次升级了,和他之前拍摄的黑夜传说完全不一样,画面显得更加清晰亮丽,而且动作更加的平滑。
这当然是因为,他拍摄黑夜传说的时候,本来就是拿来练手兼测试,第一代的3D立体电影还有很多缺陷,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需要佩戴眼镜,导致眼镜的进光量变小,放映机需要更高的亮度,才能够让人看清楚同样的画面。
而且之前也提过了,一般的2D画面只需要30FPS就能显得很流畅,但是显示3D画面却需要60FPS起步,才能够看着更加的平滑,尤其是在播放那些高速运动的物体时,过低的帧数会导致画面卡顿,还会引起晕3D的现象。
根据这些问题,三体这部电影使用的是第二代的3D技术,不但在摄影机上下了大功夫,拍摄到的画面更加具有立体感,而且放映机也进行了大幅度升级,采用两台60FPS的超清激光投影机同步播放,所以才有这样的效果。
相比上一代的OLED投影仪,激光投影仪的亮度更高,而且画面也更加的锐利,能够支持更高的分辨率,双机同步加上翻倍的帧率,也能够让动作画面更加流畅,提高观众的观影体验,并且降低他们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说句老实话,这一套第二代的3D放映系统,其实在画面效果上面,已经超过了萧致远穿越前看过的IMAX巨幕,证明了艾玛帝国就算是在没有技术积累的民用领域,也逐渐的完善了自己的科技树,形成了真正的超越。
电影一开篇,就用一大堆知名科学家的自杀,将所有人的胃口都吊了起来,然后通过主角汪淼的视角,让大家知道了有一股超自然的力量,在限制着蓝星上的科学家们对微观世界的研究,并且顺势引出了三体游戏。
简单明了的交代了故事背景之后,画面就跟随汪淼的视角进入了虚拟游戏的世界,极寒世界的壮丽景象瞬间就震撼了所有人,在大家伙还没有从这种震撼中恢复过来的时候,三体人这种特殊的外星物种正式登上了舞台。
这部电影采用了标准的三段式结构,开篇的前三十分钟就抛出了外星人的存在,还有他们能够脱水的特殊体质,配合上壮丽无比的自然景观,先吸引住了观众的注意力,让大家有兴趣继续看下去,这才用回忆的方式解答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