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地众人是半常备军,有点类似府兵制度,他们只有私田,没有公田,依靠家庭或者家族供养和商王提供的装备的半常备军,相对于此时的全员民兵和少量贵族兵组成的军队来说,战斗力或许要差一些,但是,可战斗时长就长的多了。
手持符节的使者骑着马越过孟津往南边洛地而去,首先得到命令的是黄飞虎,然后是搬迁来的东夷众人和乡老,这些德高望重的地方长者会负责将命令进一步的下达。
老实说,这个年头,商王的命令仅限于大城,别说乡村了,因此,使者也只需要告知这些大邑,然后大邑城的贵族通知周边小邑贵族,小邑贵族再命令手下武士通知各个庄园和村镇,最后,村镇里面的乡老才通知到家户。
家长则会根据命令和情况,分出人手,筹备粮米物资,修缮盔甲武器,这笔支出来自于家中公田和祭米,也就是公费开支,这也是最原始的宗族雏形。
不过,在这个时代,宗族并非是落后和守旧的代名词,而是比部落制度更高级的先进制度的代名词,这意味着上阵父子兵,且有公费赡养战死者的妻子,且可以更深入和彻底的组织起来人力。
而洛邑的众人则是一种例外,他们没有大邑,连小邑都没有,所以使者需要一个个镇的去统治,而还处于部落而非宗族制度的东夷人,也很难有家长出面处理这些琐事,提高效率,这使得他们的集结和准备速度非常的缓慢。
沫都,收到出征命令的贵族们取出粮仓里面的食物,制备行军干粮,命令工匠修缮盔甲和武器,还有整备指挥车,各种编钟、大小鼓号也需要修缮和维护,他们这次并不需要征召自己的部队,只是单纯的临时指挥官和军法官而已,所以,只需要携带自己的侍卫和家人即可。
这意味着,15000人的洛东军集结起来的时候,实际上人数在4万5千到六万之间,其中大约有3000人左右是各个贵族的家人近卫,他们只负责保护贵族指挥官的安全,不参与作战,剩下的都是后勤人员。
虽然作战主力是洛东军,可是子受依然给所有上次征东夷没有参战的贵族发去了命令,他们一样需要集结,只是承担后勤运输工作,而不是主力参战,这意味着他们不会耽误农时。
只需要运输到地方,然后就可以回家,换成下一批贵族提供的民夫和车马来,而且武士们不被征召,也可以督促农奴和野人耕田,不至于太过于耽误生产。
沫都西城官坊,灼热的铜液滚入模具之中,与铅锡混合而成青铜,商有着发达的青铜铸造工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完成类似青铜炮管的铸造,因为现实这不是游戏。
如果只是外形合适的话,那么他们可以完成炮管或者说无缝青铜管的铸造,只是,不保证里面没有气泡,也不保证管体强度均一,更不保证每一根的青铜合金是一个品质。
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现代的高纯度矿砂或者高纯度铜锭和锡锭,融化的青铜液里面是什么成分,那可全靠天注定了,看这矿石是从哪里开采的,有什么伴生矿包含在里面。
材料学真的不是什么所谓的有配方就能搞出来的,更别说配方里面的成分上下波动个1%就是天差地别的效果,即便搞出来,也制约于制造工艺的问题,青铜铸炮技术实际上相当晚了,原因很简单,气泡和缝隙问题。
更别说内膛圆度和光滑度的问题,圆度不够,炮弹会漏气或者干脆卡弹炸膛,光滑度不够也是一样的下场,热武器的制造和发展,绝对不是小白文里面那么简单的,上下嘴皮一碰就搞出来的。
而且早期的热武器,实际上威力、射程和射速反而还不如弓箭,成本还高的一批,根本不是小说和游戏里面的降维打击,实际上,你反而会被弓箭手降维打击。
在英国威尔士亲王关于火枪替代长弓的会议上,提出的火枪的优势是:训练快速,合格的弓箭手需要数年的时间训练,消耗大量的金钱和物资,但是火枪的训练速度更快,也更加廉价。
在已经有了比较发达的生产力的时代,相比火枪的成本来说,人员训练成本反而占据大头。
其次是弹药制造快速,一只合格的箭矢的制造需要至少数天到半个月,而一枚铅弹并火药也就几分钟的功夫而已。
再次是面对重甲骑士和胸甲步兵的时候,火枪的制动性能远比弓箭要好,挨了一箭还能活蹦乱跳的多的是,但是被扩张铅弹打一枪还能蹦跶的就罕见多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效果就是持续打击能力强,弓箭手急促射三到五箭,胳膊就基本上没什么力气了,一壶箭高速射完,这个人也就废了。
但是火枪,只要有掩体和阵地,一包50发铅弹全打完不是问题,这也就是热武器,特别是早期热武器的优势,以上优势,在商代全部没有卵用。
第一,这个时代铅弹贵得一批,生产铅弹的矿石,熔炉,制造起来的速度不比箭矢快多少;其次,人员训练虽然便宜,但是制造成本太高,综合还不如训练弓箭手。
再次,根本没有重甲骑兵和胸甲步兵需要高制动武器,相比之下,敌人倒是有很多的移动射击平台和轻步兵爆射你一顿。
最后,交战距离太近,不管是弓还是枪,都只有几发的功夫,人就冲上来了。
尤其是在车战的时代,火枪的制动性反而还太差了一点,面对包革镶铜的战车冲过来,想要一枪一个小朋友有点困难,而且就算把人或者马打死了,也不会出现什么前锋瞬间削去一块的状态——因为战车这玩意儿,它是有惯性的,你只会看见一两吨的东西直接把你的枪毙方阵撞成个憨批。
别说子受搞不出来,就算搞得出来,除非是系统给的是早期火器集大成的燧发枪、米尼弹,不然他也不会用这种武器,还得足够便宜才行。
至于说火炮就更别扯淡了,低纯度非颗粒化黑火药的推进力已经够捉急了,你还不能保证内膛圆度导致漏气,那大概也就只能做个超大号的花岗岩臼炮啥的,就算是这东西……实际上它也是快2000年后的工艺技术才搞得出来的。
为什么是低纯度和非颗粒化火药,低纯度是因为子受根本找不到高纯度的硝和硫,遍地硫铁矿不代表你就能把硫给脱出来成单质,真当化学试验室做实验呢?
规模化铁矿脱硫技术,形成硫化氢技术,请在4000年后的现代寻找,如果还要把硫给以硫磺的形势脱出来,那更是扯几把淡。
而颗粒化,比较传统的土办法是用鸡蛋清,甚至还可以加白糖,对于子受来说,他真的是吃饱了撑着才做这种东西,战斗力提高多少不好说,但是,成本那倒是哗哗的往上飚。
打仗就是缺粮得消耗人口,掠夺奴隶和粮食的时代,你让他为了打仗而用肥料和鸡蛋制造火药,那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提一嘴,中国古代做火药的硫磺的最大来源是进口,也是日本的主要出口商品,看一下宋明市舶司的主要进口日本贸易货物就知道了,指望铁矿脱硫取硫?你怕不是在做梦】
大量的武器和盔甲在官坊完成修缮之后,送入商王的府库,接着下发到来到孟津集结的洛东军手里,这些东夷人跑出来的时候,可没带多少装备,而一年的驻屯时间,也不足以他们制造装备。
带出来的那点青铜做农具都稍显不足,做武器真的是不够,如果子受不给这只新军发装备的话,那么他们就只能拿着木棍和骨刀上阵了。
于是,商王最后一点小金库,来自姬棠的嫁妆也全部消失了,不知道姬昌知道这件事之后,会不会哭?用你成周的钱武装东夷的兵,然后在你成周的嫡长子的带领下叩你成周的关门,子受似乎感受到了瓦剌太师也先的快乐。
用你大明的赎金武装瓦剌的兵,然后带着你大明的皇帝,叩你大明的国门,这叫门天子要是是自己家的玩意儿,那确实的气的脑溢血,但要是别人家的玩意儿,那就很快乐了。
春耕后,沫都外,子受拜将,以飞廉为主帅,黄飞虎为副帅,由姬考誓师出征,姬考率家人在前,而洛东军在后,后勤部队最后出发,二万人的大队伍越过孟津以西渡口向着函谷关开进。
而此时,姬发才知道姬考说动了商王借兵,沿道而返的事情,这顿时让他如坐针毡,原本如果是商王挥军西进,他还占个大义的名分,最不济可以统合成周内部的力量对抗,可如果是姬考率军西进的话,那完全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啊!
听闻此事的广成子也来不及等吕尚做出应对,召集了数名昆仑客向潼关而来,他们都携带了大威力的法宝,做好了封神大战开始的准备。
“…..庶子不足与谋!”吕尚听说之后,人都呆住了,你他妈到底是哪一边的?
这个时候,应该果断的迎姬考,拒商军,只要姬考进了潼关,可操作的地方就太多了。
虽然以幼害长不应该,可是以子逆父依然是不该,这个皮还有得扯,可是,你广成子带着自己的亲信和家人冲去潼关,一幅准备开打的模样,那就坐实了兄弟内战,那成周的贵族和诸侯,当场就会割裂。
“兄可有办法?”
“如今之际,无免战之法,只得以战求和”吕尚作为兵家之祖,果断的调整了战略和战术,现在上兵伐谋是做不到了,那么只能是中兵伐于道了,“君上,当火速令公子发出击,堵截商军于函谷道,使商军不得进!”
如果不行,那么就只能是下兵伐与野了,哪怕有潼关木寨城,和商军对抗也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直白说了吧,商军打输了,还能回去舔伤口,最多丢掉“百克”(没输过)的虚名,可是周军那是真的伤筋动骨,他姬昌攒到现在的家底凑在一起有没有两万人都是一个问题,而商军这次仅仅是借兵助力就是两万人。
吕尚听到军报的时候,差点以为是不是斥候在故意夸大,但是等到几波人都是一个说辞,而且姬发表示此事极为可能是真的,崇国和箕国都在不断往函谷输送箭矢、粮草和辅助军,从规模来看,应该是至少两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