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潼关就不一样了,它在山坡上,商军要仰拱,而且潼关比这种临时营寨坚固多了,还有后备兵力和更多的补给物资,完全可以耗到商军退兵。
“周军退往何处?”“西坡”西坡是指潼关所在的缓坡,这个时代很多地名都没有,潼关这个名字只在少数公文里面提一句,大部分斥候和普通本地的向导给的名字就是他们平时称呼的名字——比如说猫猫头山、X家集什么的。
为了填充番天印,广成子下令抓捕了周围的野人不少来祭,虽然商军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带队的毕竟是仁厚之名在外的伯邑考,一些本地的野人和农夫就跑来给商带路了。
花费了数天的功夫,商军一点点挤过了函谷道,而此时,崇伯和晋地支持姬考的诸侯组成的援军也姗姗来迟和商军汇合在一起,援军的抵达,虽然轻装简行,没带多少补给品,可是也让商军士气大为振奋。
姬考在成周放弃的营地里面,铸台与诸侯会盟,仪式上,忽而涕泪俱下,言姬发之无德,姬昌之糊涂,以及此次借兵返乡,被逆弟所阻挡的辛酸和不得已。
忽而有振奋高歌,起誓必灭此獠,诛灭小人,以清君侧,又向诸位诸侯许愿,成周以潼关以东地与汉中地答谢诸国诸侯援手。
本来这些诸侯,要么是伯邑考的支持者和姻亲,要么是单纯不希望成周势力太大,导致他们夹在商周中间难做人,要么是见商军动手准备来分一杯羹罢了。
潼关,“广成圣师,那法宝可否再下暴雨?”潼关这地形,下暴雨,不用打商军就要全冲进黄河里面,开玩笑,以边是黄土高坡,一边是黄河,下暴雨是什么场面?你问潼关的周军?我们在坡顶啊,泥石流关我什么事情?
“不可”广成子也很无奈,番天印是不是神器,是,但是这个神器是“放大天象”而不是“控制天象”,明白区别在哪里了吧?不是你想要雨就有雨,你想要风就有风,而是天象有雨,你才能加速他下雨。
而且力度还很不好控制,你要灌溉的春雨,最后反而是凌汛春涝,你要大旱下雨,但是晴天概率更高,结果,番天印一起,直接把还有一点的阴云全打散,万里无云的晴空——不被当地人打死就不错了。
所以,使用番天印必须掌握非常精妙的天气和天文水平,预判什么天象概率较大,才能用,但是,根据广成子的判断,接下来几天都是晴天,祭起番天印就是给自己添堵,本来下了场雨,路难行,商军行动缓慢,可是此次再起番天印,那怕不是直接给你暴晒干。
加上法宝的祭炼时间,所以,你还得提前3~7天预判天气,这个概率其实是很低的,广成子之前也只有五六成的把握而已——不然你以为他是怎么在昆仑西域混不下去的?
不就是和楼兰那边的蛮人说好了下雨,结果,在祭炼的中途下雨还好,还能借口说上天怜悯,提前下雨,收工走人。
但是偏偏遇到,7日后,一股冷气自北方而来,然后场面就惊悚了,被番天印放大之后,直接变成超级冷锋扫过,雨是下来了,可惜是在远处的沙漠下雨了。
爆发沙漠洪水,冲得当地人四六不着,然后需要雨的地方,被冷高压罩住,先是滴水不下,然后气温爆降,接着就是感冒、喷嚏、瘟疫,最后等到不行的时候,就是大雪,差点给当地人直接抬走。
所以,搞出这么个大乌龙之后,广成子就混不下去,只能往东边跑了——要是番天印可以控制天气,他早就给自己混成西域圣王,一统中亚诸国了。
当然,广成子不敢说番天印的真实功能和自己基本上只能靠半蒙半猜的事实,只能想办法把姬发糊弄过去,还好,在吕尚的催促下,第一批效忠姬发的甲士和异人也抵达了潼关,这下广成子就放松多了。
“广成子,我说到做到,说第一时间来嘲笑你,就第一时间来嘲笑你!”来的是一个光头家伙,头顶上有两个骨节凸起,宛如龙角,但是这家伙和龙没什么关系,就是个单纯的…….老色胚。
“黄龙……”广成子揉了揉脑袋,这家伙是他们这群人里面最弱的,但是某种意义上也是最强的,弱是指没有法宝,也没有什么厉害的追随者和部属。
说强是指这家伙的本钱很强,到哪里都能找到和这货有一腿的山精野怪——这家伙怕不是和癫王见了,当场就能一起拜把子,然后编写一本《异种族娘评鉴大全》的奇怪东西,从而留名青史。
似乎意识到了广成子的想法,黄龙开口说道,“我准备写一本书,专门记录各种异族的滋味,这次过来其实也不是来帮你的,我听说商那边有很多漂亮的异族姑娘是不是啊?”
“你说的滋味是指吃吗?”广成子眯起眼,黄龙笑而不语,“是指吃下去的味道是吧?”黄龙继续笑而不语,广成子倒抽一口冷气,急退数步。
“你为何不与癫王?”
“呵呵~”黄龙露出不屑的神色,“癫王虽癫,可惜,视野过于狭隘,吾不屑也!”
“……”癫王姓匹已经让人有点叹为观止了,没想到这里还有一个更厉害的——仔细想想,能以黄龙为名字的似乎也不太像是什么正经人?
反正不可能是中天黄龙这种正经东西,这个意思的话,他也配?那肯定只能是其他的含义,可是其他含义没一个正经的。
【PS】
炸裂魔幻历史:
《异闻书》,这是一本有史可靠的最早的部落时代神话集,传说是夏朝时候开始编写,实际上,根据出土木简为商周时期编写,记录各种部落时代的神话故事和神灵、神兽的形象。
可惜大多记录散失,从中例如“腾蛇”“化蛟”“鲛人”等篇章,可见古人的想象力之丰富。有趣的是,和山海经近似,大部分都有“乘之”如何和“食之”如何的说法,不过,比起山海经来说要更为朴素原始一些,有专家认为山海经可能就是受到此启发而成。
其中记录多有矛盾之处,认为可能是收集当时各国的传说和异闻汇聚而成。
——黄龙:这不是我自西而东,自北而南,资助那些心怀上进的衣衫褴褛的各族小姐姐们的记录吗?
——子受:这不是我日日催更,依赖为人生指引宝典的伟大作品吗?
——嬴政:这不是用来求仙问道的引路宝典吗?哪里有吃了可以延寿的仙宝啊?
——刘季:晚上偷偷摸摸看~不要让吕氏发现了~
第七十一章 加钱居士
商军和逐步汇聚起来的姬考的部队组成的联军抵达潼关前,也是肴函古道的后半段的位置,在临河的缓坡台地上建立营寨,而更多的后勤补给和人员陆陆续续的穿过函谷道送来。
凡军营,需靠近水源,又不可紧贴河水,以防止上游截水放水的破坏,也避免因为暴雨河水上涨带来的破坏,和河水保持大约200步到300步的距离是比较理想的范围。
马夫牵着驽马到河边饮水,吃多了干草的马匹如果不大量饮水的话,很快就会让草叶在肠子里面打结而死,不仅如此,在拉着沉重的马车奔波一天之后,还需要用干麻布擦干身上的汗水,否则会拉肚子,也是会死的。
马这种动物远比想象当中要难以伺候,相比,那些拥有反刍功能的犍牛反而就显得有些悠闲得咀嚼着草料,不时发出一声浑浊的“哞”的声音,不管是牛还是马,都比这些马夫和牧奴吃得好。
焙干的大豆(黄豆)压碎之后与青料混在一起,用小骨刀从盐砖上刮下碎屑撒在饲料里面,经过混合和搅拌后再送去给这些大号造粪机吃,以弥补它们的体能,避免掉膘。
制箭师用小刀一点点的削着箭杆,这些应急箭杆只能使用一次,而且准头不太保证,可是对于集群射击覆盖来说,倒是没什么问题,不合格的箭矢是一种在这个时代不得已的替代品。
而到了汉代,中原民族在箭矢方面的问题就不大了,原因是秦汉时期已经有了十分原始的水力驱动的木机床来流水线批量加工箭杆和箭矢。
这导致了,汉朝对外作战的日常就是“给老子射”,稍微大一点的战役,轻轻松松的就给你发射出去十万只箭矢,放在欧洲眼里,简直就是单纯的一本伤人,在战争这个破游戏里面,没有比以本伤人更让人头秃的打法了。
可惜,现在的商代,刨刀都没有,箭矢的唯一做法就是用青铜甚至石头小刀慢慢削,这意味着那些历时数天乃至半月制造出来的合格的箭矢,都在贵族和战车长的箭囊里面。
只用于击杀高价值目标,而日常抛射的箭矢就是这种粗制滥造的木箭矢,有些甚至连箭头都没有,只是削尖的木头在火上烤一烤,令表面碳化的产物。
箭羽则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不过普遍的是根本没有箭羽,还是那句话,那些精致的箭矢都停留着小贵族和富有武士的箭囊里面,春秋当中记载的一些小故事已经说明合格的箭矢在春秋时代依然是宝贵的资产,和欧洲的区别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