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当你看见两群人高喊叫着“Waaaaagh”冲在一起的时候,请不要以为是遇到了哪里来的绿皮,也可能是你穿越到了四千年前而已。
除了“哇”之外,商军的另外一个战吼就是“呜!”这样的发音,前者是全军冲杀的战吼,后一个是全军远程攻击的声音,这个号令据说最早是来自于黄帝的时代,他将弓命名为“号乌”,只要中军发出“乌!”的呼喝,就全军对着敌人放箭。
古代,特别是这种远古时代的军令大多没有太多的复杂的词汇和内容,毕竟手下的人也听不懂,大多数都是简单的单字音。
常见的战吼,还有“破”或者说“波”音,意思是向着发声音的方向集结,集中突破敌人这样,这些战吼除了传达命令外,还有威慑敌人的作用。
除此之外,鼓号、金钟也是传达命令的方式,基本上在战场上,各有各的作用。然而,这些对于子受来说,都不怎么掌握得了,他只需要做好战前排布,然后A上去就行了。
毕竟这个年代也很少有什么稀奇古怪的战术计谋,像什么分兵而击,两面合围或者各种复杂的变阵的几乎是不可能的——不是他们想不到,而是怎么说呢?
周武王最精锐的甲士,走大概三通鼓的时间就散了鸭子,得重新整队,你猜猜看,把后世的那些兵法搬过来到底是你给敌人一个惊喜,还是你的手下用他们低下的理解力和协调力给你个惊喜?
所以,这种莽夫打法在这个四千年前的时代确实有用,甚至就算是在后世的兵法发展的时代,将军带着能打精锐家丁亲兵作为中流砥柱也是很正常的。
直说吧,一个在当前时代刀枪不入的玩意儿提着无坚不摧的武器,在军阵的最前面手起刀落,砍翻一排的场面,在热武器时代之前,都可以把任何兵法大家的部队杀崩溃。
尤其是对方身边还有一大圈百战老兵,穿着精良的装备撕开裂口的时候,除非有绝对的数量优势,均势下,面对这种冲击,除非有天险地利,否则任何兵法大师都顶不住。
第一百三十八章 翻译翻译,什么叫诚意
羌人再次回来了,以一种十分喧嚣的方式,最开始,季氏的斥候发现了少量的羌人在边境试探,接着是来自某个部落的几队骑手进入到了季氏的土地上,然后直接跳过了小部落迁移和小规模军事冲突这一步。
直接就是上万人的羌族战士浩浩荡荡的直扑过来,如果不是这次有了警惕,及时把城外的人撤回来,季氏恐怕又要损失一批青壮和物资。
“羌人怎么会再次回来?”季夫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是得到了什么消息还是.....”
“下臣不知.....”没人知道为什么羌人为什么会突然卷土重来,按照常理,这些游牧民在打劫失败一次之后,要休养好一阵子才有胆量来第二次。
而这次,间隔了一月多一点,羌人就回来了,回来很正常,这地方汉羌杂居的多的是,严格来说,姜氏就算是羌方过来的氏族,只是那是黄帝时代的事情了,羌人组成的炎部落被黄帝部落击败,然后并入其中。
其后裔就变成了姜氏,虽然起源是一个,可是到现在已经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不过,这份血缘真的要较真的话,还是可以联系上一些人的。
比如说最典型的,妻子也是姜氏女的姬昌能够和羌方的部落勾搭上,就是凭借的这一点,不然就算要收百子,那也没个由头起步不是?
换而言之,小股的羌人回到边境一带杂居是很正常的,甚至一部分在羌方过不下去的部落直接内附投靠也是很正常的,这些内附的部落很快就会融入季氏这个更大的部落城邦当中。
这样的事情,也是季夫人乐意看见的,毕竟这年头也没有什么民族的说法,对于自己部落的认同感更高。
比如说周收服的那些,很多羌人都认为自己是周人,而不是羌方人一样,再说,也没有生殖隔离和外貌上的明显区分啊,把羌人和中原商人放在一起,不考虑服饰风格的话,怎么看都是一样的。
甚至于,不少羌人跑进商的领地里面,易服换姓,也没人发现得了,比如说不属于姜氏却又姓姜的那些小部族多半就是这样的偷渡者组成的。
不过,这些都是指小股的羌人迁移,而现在则是一大批羌人突然杀回来,这可不像是来内附的,反而像是目的明确就是来攻打季氏的。
这样的异常就只有一个解释了,那就是有人在背后给羌人传递消息,让羌人知道季氏城防空虚,并且商王的部队刚刚撤离出去,并且还给他们提供了支持。
那么,这个幕后黑手是谁呢?
“难道是商王?”季氏第一反应就想到了子受,毕竟商王子受在权谋领域不能说是名声臭不可闻,也可以说是声名狼藉了,如果你发现了一个阴谋,不知道主使者是谁的话,你可以大胆的认为就是子受策划的。
当然,这个声名狼藉仅限于权谋领域,在不涉及权谋的部分,季夫人觉得商王的信誉还是很好的,说支援就支援,收了钱就办事,事情还办的妥当,可以说是信人了!
而这也是子受故意给大家树立的形象,举个例子,就好像是一个满脸横肉五大三粗的莽夫,他在暴力领域是声名狼藉的存在,一旦那个地方的人被打了,被抢了,大家会第一时间联想到这个连环杀手长相和粗鲁作风的猛男。
但是如果是某个地方的人的东西被偷窃了呢?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不是这个一看就是罪犯的人做的,然后基于他的犯罪风格迅速排除掉嫌疑,选择一个瘦小的对象来怀疑。
而当大家都认为商王是一个擅长玩弄权术阴谋的人,但是在其他方面信誉又很好的时候,他在非权术方面搞点事情或者偶尔违约一两次,就不会有人觉得是商王的问题,因为和他的犯罪风格不一样。
然而,也就是在这个淳朴的时代有用了,因为后世会延伸出终极反犯罪的秘籍——查监控!和在监控发明之前的反制措施——找锦衣卫或者类似特务机构。
而最早的特务机构估计要到周朝中后期才有雏形,到秦朝才变成一个正式的机构,所以,在这个时代,子受可以尽情的用这些在后世难度极高的花哨操作。
于是,季夫人很快就排除了商王的嫌疑,因为商王在这方面信誉极好,做不出来收了钱就把人卖了的事情,而且商军如果要季氏的城池的话,更加没有那种必要勾结羌方,他们都进城了直接夺城就是了。
而如果商军准备借刀杀人,则不会真的撤离,而是要等季氏被危机逼得没办法,不得不跪地求饶的时候,再出面,而现在商军确实在收拾包袱回家。
那么,排除掉商王的嫌疑的话,谁的嫌疑最大呢?季夫人牙齿咬得咯咯作响,还能有谁,姬周呗!
季氏是姬周在商西境的重要钉子,如果姬氏要伐商,就必须通过季氏的地盘,才能顺着黄河一路干到朝歌,并且也只有在季氏的掩护下才能和其他对大商不满的贵族联络。
当然,现在姬周是用不到这个功能了,然而,季氏依然是一个卡在商西部的钉子,不然姬周也不会千里迢迢派遣来援军,只要季氏在,商王就没法安心的出兵羌方绕路攻击姬周背后。
同样,如果季氏投靠了商王呢?那必然是商军多了一条补给线,周军多了一个需要防御的方向。
如果季氏消失了,被羌人消灭了呢?
姬氏在羌方有很大的影响力,虽然不如季氏这么有用,依然可以卡住商军的进军,而且羌人直接和商人接壤,意味着商军必须分兵抵抗。
而如果季氏顶不住压力真的投靠了商王呢?那也意味着商王需要扶植季氏,并且季氏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摇摆的起点,左右逢源,而且这种迫于压力的投靠可比姻亲血缘不可靠多了。
那么这个事情,里面,对于商王有什么好处呢?季夫人发现,如果是商王策划的,那么这一切对于他来说就是脱了裤子放屁,毫无意义的做法,虽然可以得到利益,但是利益不是最大的那个。
相反,姬氏才是利益最大的,要么处决了二五仔,要么就让季氏和商王互相猜疑,破坏了这种还算平衡的相互关系。
“一箭双雕啊,真有你的啊,伯邑考,老妇当初怎么就没看出来呢~”季夫人攥紧了拳头,一字一句的说道,“既然如此......也别怪老妇人无情了。”
为了襁褓中的孙儿,她什么都做得出来。而且在假定了姬氏是作案人的情况下,再去凑证据,季夫人发现整个事情就豁然开朗了。
谁有能力去联络羌方的部落?姬氏,姬昌有一百多个义子,随便一两个放点风声出去就完事了。
姬氏是怎么知道季氏城邦空虚的?他们不需要知道,他们只需要放出风声去就是了,如果季氏没被攻破,那么就比商王的军队早来的姬氏就能刷到一波好感,巩固联盟。
如果季氏被攻破,他们也可以来报仇雪恨,甚至通过这些羌人坑一把最后来援的商军。从时机上也像,商军是最后一个来的,常人都会怀疑是不是商王策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