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人是爱茶的,可这会注意力还在纪炀身上。
“太子仁德宽厚,实在是个不错的未来君主。”
听这话茬,韩潇明白意思,刚要拒绝,说一句自己送了东西,帮纪炀澄清之后就走。
但纪炀下一句道:“你今日到汴京,那边肯定听说了,这会必然在猜你来汴京的目的。”
“为了不让他们猜到你来此真实原因,便装一装,装作被我引荐给太子殿下。”
“只当是我为了讨好皇上,讨好太子,所以让你来。这样便查不到文章的事了。”
当初韩家知道纪炀不通文墨,有心想教他。
可又担心惹祸上身,所以两者将此事直接瞒下,没人发现韩家暗地里是纪炀的老师。
所以这事也好隐瞒。
只是要给韩家急匆匆到汴京找个好借口。
否则肯定会发现端倪。
纪炀给的借口便是。
我假装把你引荐给太子!
当个借口好不好!
韩潇看他。
这是假装吗?
你没引荐吗?
只是纪炀为何不澄清?
他不相信纪炀不懂,这事肯定越早越好。
他非但不赶早,甚至要找个借口隐瞒?
纪炀见他疑惑,笑道:“如果我现在澄清了,一举击垮世家,让他们垂头丧气,如同败家之犬。”
“那刚修建一个月的水利化肥,刚开始减免的田租地租,还作数吗?”
韩潇猛然皱眉。
纪炀打的是这个主意?!
世家本就是带着拉下纪炀的想法,所以才会让利。
他们让利,是为了更好地持续性牟利。
一旦纪炀逼他们溃败。
一旦他们想明白,就算让利,以后也不能谋利。
那现在所做的一切,肯定会立刻收回,立刻减少损失蛰伏起来。
纪炀是在用自己的名声,自己积累多年的官声,来换下面百姓的利益?!
纪炀之前总会周旋许多筹码,可他这次的筹码是自己。
或者说,自己多年的努力。
消耗他的官声,换来下面百姓的一时松快。
韩潇面前的茶迟迟未动,反而纪炀吃出几分滋味,好茶就是不一样。
纪炀轻笑看他,开口道:“怎么?不值得?”
韩潇并未说话,他心里也觉得值得。
但换作他,他虽然会这么做,却想不到这么做。
牺牲自己这种事,总会排在所有想法之后。
更别说明哲保身的韩家。
“别这么看我,等我这官声也支持不住的时候,还是需要你来澄清的。”
“只是澄清之前,不能让他们知道文章的事,你就要有个合理的借口留下。”
见纪炀还是一如往常挖坑,韩潇无奈:“这个借口不是已经有了?”
“我被你引荐给太子,准备留在汴京任职。”
以韩家的情况来看,不用科举也有官做,靠的就是名声。
这倒是许多世家为官的路数。
这种路数会比纪炀那样的名正言顺。
同样走后门做官,也是有差距的。
纪炀早早清楚,他这买官的事情,迟早是个大坑。
如今既然坑都在了,不如往里面浇点水,从大坑变成蓄水池,算是废物利用?
纪炀乐观得很,这汴京府尹跟太子近臣做得开心,旁人的担心也不放在心上。
韩潇的到来,让世家那边确实又不高兴了些。
韩家他们都知道,避世,龟缩,好听的难听话的话都有。
但不能否认他们的才华。
更不能否认人家的学问。
至少韩家到了朝堂上,纪炀那边多了个十分有学问的人。
他也是算下过功夫了,如今朝堂名声不好,便请来韩家好拉拢圣心,拉拢太子。
但这有什么用?
只要他还在提议改革国子监跟官学。
他们就还有抨击的角度。
买官这个天然缺陷,是纪炀如何都不能避免的。
也不知纪炀哪来的精力,现在还在主张改革国子监跟官学,更推举不少真贫家出身的子弟,说什么,他们最了解乡里,最了解民生。
还说什么,要给他们更多机会。
机会就那么多,给他们了?那出身高贵的世家子弟呢?
可这种说法,显然让很多穷人赞同。
特别是纪炀待过的潞州跟灌江府,中间的凉西州也一样。
全都在鼓励穷人的孩子读书。
纪炀甚至还在工部商议,怎么降低印刷成本,怎么降低纸张的价格。
如今够便宜的了,还要再降低?是想让最穷的人也能学会高贵的诗文吗?
这一番折腾下来,还真让工部做出更便捷更便宜的印刷工具,估计只要纪炀争取完那两项改革,便会立刻顺势推下去。
到时候还真是书贱如稻草了。
文字也好,知识也好,本就是统治阶级的特权。
下面百姓越蠢越好,哪能让他们真的学东西。
皇上欲言又止,纪炀帮他打压世家的时候,顺势夹带了自己的“私货”。
可他又深知纪炀的想法,也知道让百姓开民智不是坏事。
但这种做法,显然更让掌握教育资源的国子监震怒。
当教育不再是特权,那又会把他们置于何地?
特别是灌江府那边。
那边百姓动不动喊着平等,喊着地主家有的,我家凭什么不能有。
更别说他们因为识文断字,多少轻易蒙蔽多少侵占土地的方法都不管用。
纵然有些豪强多买了土地,请佃户的时候都要客客气气。
因为纪炀留下的根基太过猖狂,那些佃户竟然会联合起来抵抗。
真是气死个人。
如果整个承平国有样学样,那还了得?
虽然现在捏着鼻子给自己治下自己土地的百姓让利,但也不代表他们真的愿意给出去。
从六月到七月,如今八月份,他们放出去的血实在太多了。
全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好在银子花出去有效果。
现在下面百姓提起好官,也不止纪炀一个。
更有不少官员,全都是以“扶百姓”“分土地”扬名。
特别是文家几个官员,对百姓谦逊有礼,那照拂的力度,可比纪炀强多了。
再想仗着官声跟他们大声说话,那是做梦!
在异常诡异的情况下,两方竟然比着刷战绩。
不管内里如何想,百姓们纷纷称赞朝廷,称赞朝臣。
硬生生把朝中局面如此扭转,纪炀所做的一切,都让人侧目,即使世家里有些人,心里都在暗暗钦佩。
时间进入八月,算起来宗室凉了小半年,那些科举出来的宗室总算松口气,可以想办法开始寻外放了。
其中徐铭就是他们主要交流对象。
当初被梁王派去灌江府跟纪炀竞争的徐铭,在灌江府是很丢人,派到其他地方,竟然十分不错。
算是少有给宗室争脸的,也让皇上脸色好看许多,允准科举出来的宗室子弟们出去外放,但想要的特权是没了,只能凭借自己一点点挣。
而世家跟纪炀因为国子监改革的事,进入白热化,双方都不让步。
不过让世家惊讶的是,不管他们怎么抹黑纪炀,他的名声似乎都没到低谷,纪炀本身也不甚在意。
废话。
想想纪炀没出汴京时候的名声。
再低谷,能比那时候还低吗?
还有,如今汴京许多流行货物都出自纪炀的手,那灌江羊,如今价格还居高不下,谁不服气。
更多的,还是汴京润物细无声地改变。
比如各个行会的标准,汴京码头的整修,来往百姓的安置,以及照顾各个里坊的老弱妇幼。
他手下捕快小吏日夜巡街,让汴京的治安更上一层楼。
连赌场私娼都抓了好几回,更救下来不少无辜百姓。
还有京中权贵子弟,都不敢任意妄行,实在再好不过。
这些事情说起来一桩桩一件件,可实际对百姓的生活大有裨益。
京郊更不用说,各处田地哪里没有他的身影,他跟太子殿下设立的农庄里请了许多厉害农人。
说是要把天下种田好用的方法都汇集起来,互通有无。
京郊是最先受到便利的。
不管其他人怎么说,不管纪炀如何低调,总会有人记住他做的事。
至于买官的事。
你们朝廷里,就他一个买官的吗?
世家对此也万般无奈。
乡野之间,舆论算是打了个平手。
好在朝堂上,对纪炀的口诛笔伐很是占上风。
毕竟一谈论到写作文章,纪炀直接闭口,反驳得余地都没有。
他都这样的,其他人更不用说。
再看看他每次写的公文,什么华丽词汇都没有,更不会引经据典,全都大白话,简洁是简洁的,但不好看啊。
你这样的去科举,早就被刷下来了!
还当官!
还改官学跟国子监?!
做梦!
纪炀似笑非笑看着他们,指了指说话那人:“擦擦口水。”
???
看!
世上有比他更会气人的吗?!
不过这次朝会吵完这件事,还有另一件要事。
那就是一向避世的韩家来了!
虽说之前也在灌江府古博城做城主,到底没有正式授官,这次跟以往不同,他正式接受皇上任命。
到了国子监任职,直接做了国子监监丞。
监丞这个职位,在承平国算是国子监内里三把手,但职位特殊,属于监察部门。
一定要类比的话,像是各地的通判,官衔比国子监祭酒,以及司业低,可实权不小,直达天听。
要说韩家的地位,也够得上这个职位。
问题在于。
韩潇乃纪炀推举,是纪炀跟太子的人。
这便有些不同。
韩潇由纪炀推举给太子,再由世族应天金家举荐朝中。
完完全全的太子一派。
太子此举,岂不是完全站在纪炀那边。
这个认知让纪炀在朝堂上又扳回一城。
再这样下去,纪炀那边丢了不少名声,可他们损失却是无数真金白银。
可事情做下去,若半途而废,岂不是平白给纪炀添名气。
好在他们家底殷实,这点还不算什么。
除开他们两拨人吵架。
朝中更重要的事还要数太子大婚。
皇上日渐虚弱,大家都看得出来,太子执政渐渐有些模样,等到他大婚之后,估计会交给他更多事情。
世家肯定会在太子真正掌权之前,彻底解决纪炀。
否则以太子对纪炀的信赖,那时候他会更难对付。
所有的注意力基本都集中在太子大婚上。
金家的二小姐正式住进京郊皇家别院,在这学习皇室礼仪,虽说身为世家小姐,这些都是必备功课,她在应天被列入太子妃名单的时候也已经开始学习。
但这些都是规矩,一步都不能出错。
按理说太子大婚,准备的时间应该更长些。
谁都知道皇上如此行事,是怕自己再像三月份那样,所以早早铺路。
应天金家自然是没意见的。
其实皇上会选他家,金家也有些意外。
他们家一直低调,算是偏安一隅,汴京那么多门户没选,偏偏找了他们,连皇后娘家都只能做侧室。
应天金家得此厚爱,肯定将身家放到太子身上。
到汴京之后,得知太子如此宽厚,便知这是他们金家的时运来了。
所以对五月份定亲,十月份大婚完全没意见。
有意见的都是傻子!
至于帮着纪炀,那也是金家人看得通透,他们不用管其他的事。
太子喜欢的,就是他们喜欢的。
太子要帮的,就是他们要帮的。
纪炀送走过来喝茶谈事的金家大公子,见他面带遗憾离开,纪炀反而笑笑。
林婉芸走了进来,惊讶道:“他要教你写文章?”
纪炀忍笑:“对,他要教我写文章。”
其实最近不止金家大公子一人这么说。
今科状元,那个补丁书生叶锡元,也结结巴巴说过这件事。
“下,下官也算通些文墨,若纪大人不嫌弃,要不然咱们一起读书做文章?”
这说的都很客气了。
不过今科状元说自己通些文墨,实在太谦虚了,估计是顾及纪炀的面子。
但他跟金家大公子一样,都想教他科举文章,好让那些质疑纪炀学问的人闭嘴。
林启也委婉提过,甚至颜海青都来问过几句。
全都被纪炀客气送走。
这些消息传到国子监那边,自然好一通嘲讽。
别人不知道也就算了,林婉芸却晓得相公跟韩潇的往来。
更知道便是没有韩潇,她家相公同样手不释卷,比多数考过科举的人看书还要多。
纪炀又笑,也就婉芸懂他了。
至于韩潇?
韩潇都懒得登门,纪炀本事他还不知道,若真想写花团锦簇的文章,那简直信手拈来。
如今要不是为了持续让世家放血让利百姓,早打他们脸了。
纪炀想打人脸的时候,可从来不含糊。
他这会正忙着在国子监当官呢。
他这一来,国子监里面立刻微妙起来,不过有纪炀娘子林婉芸在,两人倒是可以联手挑战一下国子监的权力中心。
韩潇刚想到这,下意识给自己一巴掌。
这都是跟纪炀学坏了!
以往他哪会有这样的想法!
意识到这之后,韩潇看向纪炀的眼神更加怨念,倒是让国子监学生们更害怕韩先生几分。
韩先生,莫不是要哭吧?
外面还在因为纪炀到底有没有学问,到底适不适合做官吵架。
皇上跟太子却在看因为纪炀的缘故,下面多少世家在放血利民,纪炀一人牺牲名声,换来无数让人侧目的让利。
单凭这一点,纪炀便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普通民众不明白此事,皇上还能不懂?
甚至还因为纪炀名声削弱,没那么忌惮他,更好用他了。
皇上此刻只有一个想法。
纪炀,到底有没有算到这一层。
不管有没有算到,他都会再助纪炀一把力。
皇上对太子道:“十月大婚,迎亲礼官,便选纪炀吧?”
他的傻儿子当然一个劲点头。
徐九祥对纪炀早就佩服得五体投地,自然不会拒绝。
迎亲礼官,一般由宗室亲王来做。
太子跟皇帝娶妻,肯定不会像普通人家一样亲迎。
要选近臣,或者宗亲代替。
若没有纪炀,该是宗室平王,又或者林大学士迎接,连文学士都是第三人选,可见这个位置的重要性。
等皇上圣旨下来,朝野上下这才意识到,世家再攻击讨伐纪炀有什么用!
人家要给太子当迎亲主礼官了!
你们还在这斗?
手段是不是需要升级了?
消息传出,文学士,国子监祭酒也没了往常的淡然。
此等要位,怎么能给他?
怎么可以给纪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