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明军开始南归。
这一战,一万两千明军战死四千,伤残两千五百多人,再加上朱允熥每到一个州府,还要接见当地官员,整顿地方政务,所以大军行动的速度实在快不起来。
现在燕王之乱平定了,北方的鞑靼也元气大伤,明军在自己的国土内行军,倒也不需要携带多少辎重粮草,由各地供给军粮就行了。
到了中都凤阳府的时候,朱允熥又需要停留两天,到凤阳府皇陵祭祖。
忙完了祭祖的繁文絮节之后,朱允熥在夜里批阅着大臣们送来的奏折。
这些奏折经过了南京内阁的整理之后,每次会负一份提纲式的目录。
朱允熥在今天的奏折目录中,看到了一个关于倭寇的消息。
看到“倭寇”那两个字的时候,朱允熥不禁微微一愣。
在朱允熥的印象中,倭寇应该是明代后期才会出现的事物,怎么奏折里面会冒出这种鬼东西?
事实上,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洪武二年、洪武三年,倭寇就开始袭扰大明。那些倭寇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大举侵扰,引起了朱元璋的高度警惕。
洪武年间,朱元璋多次向当时倭国的南朝派出使节,要求其管束流浪武士,制止其对大明进行袭扰。
即便如此,倭寇的袭扰也是接连不断,只是规模没那么大罢了。
奏折上,杭州知府王思齐禀告,倭寇三百余人,袭扰沿海村庄,已有十余个村落被洗劫后屠戮,王知府恳请免除当地县城的赋税,并拨一些银子抚恤百姓。
看着王思齐的请求,再看看这份奏折上的画押,朱允熥忽然明白一个问题。
在朝廷和地方官的眼中,沿海村落被倭寇袭扰的事情,似乎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知府王思齐想着的是抚恤百姓,而不是剿除倭寇。
内阁大臣在奏折上做的记号,也是属于那种不需要优先处理的奏折。
朱允熥深吸一口气,他强压着怒火,将杜诲之叫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