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1 / 2)

🎁美女直播

第28章

苏轼(捉虫)

【苏轼“以诗为词”,最典型的两个做法就是写题序和用典故。】

【我们知道很多词都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比如一说“浣溪沙”,就苏轼一个人来说就许多首,更别提你也有我也有大家都有,于是为了区分,常用词中的第一句作为标题,比如《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当然自己定题就能交代得更加清楚,我们提到的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我们一下子就知道了这首词的内容大抵跟在密州打猎有关。再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让我们知道这首词就是围绕着元宵节写的。】

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刚刚被罢官,正是愁闷之际。

近来唯一的乐事就是这突然出现的巨幕。

他看到 之前女子说又是文人又是政治家的一些人时就在想女子会不会说又是文人又是将领的人。

虽然他觉得自己的文才不如将才,但也勉勉强强。

没想到女子就还真提到了自己。

可当他竖起耳朵准备听女子接下来延伸的话时,女子却完全没有解释自己的那首词。

【但是那时候的词大多没有序言。】

【反观很多诗都有序言,比如说陈子昂的一首诗《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这首诗序的有名程度大大地超过了诗的本身。】

【他那首诗其实是在看了东方虬的《咏孤桐篇》之后送给东方虬的作品,也就是说诗的正文是礼物,而序就是送这个礼物的前因后果。】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心中生了悔意。

她一开始就不该把陈子昂贬那么远去。

他虽然是说话不招人听,但是确实是个有才之人。

观这巨幕,女子似乎也很赞赏陈子昂,说不定是他之后还做了什么惊为天人的壮举。

听这女子的意思,她欣赏的都是那些忠志之士,只要陈子昂于唐无害,自己就多忍让他些。

思及此,武则天不觉冷笑一声。

还有她忍让旁人的那一天。

陈子昂最好是有点作用!

【苏轼在创作词的时候开始大量写题序,比如他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序中提到了丙辰年的中秋,他喝酒喝了个通宵,醉得不行写了这首词,另外有点想弟弟苏辙。】

公元1028年,天圣六年。

晏殊听了这些微微叹息。

他就知道,这不还是伤春悲秋之词吗?

念及兄弟与思妇之诗有何不同?

但他转念想起先前的预告,又隐隐觉得有些不对,或许苏轼与兄弟的分离是有原因的。

晏殊定定坐着,只是看向巨幕的眼神更加专注。

下一刻,女子说着将整首词都展示在了巨幕上。

晏殊蹭地从椅子上坐起身来。

他开始怀疑自己。

词……还可以这样写吗?

【题序在很多时候可以补充正文内容,或者表达作者的感情,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大醉在前,想弟弟在后。】

【那他为什么要大醉,我们就要从他现在的生活处境开始分析了。】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也是在密州,属于是一个外放的状态,但他内心深处是想要回到朝廷中去为朝廷效力的,另外也想和弟弟苏辙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这样一首词。】

1099年,北宋元符二年。

雷州。

苏辙看着巨幕,心中更加担心二哥了。

遥想当年入朝为官之初,这一晃竟已过了几十年。

他知道二哥身子一向不好,也不知是否仍旧贪杯欢饮?

思及此,他也等不得了。

裁纸研磨,即刻给自己哥哥写信。

【用典故,也常出现在苏轼的词中,让他的词充满了故事性、画面感和浓烈的感情。】

【典故的作用正是这样,比如说新闻上出现了一则失踪案件,媒体们渲染得十分离奇,引得众人议论纷纷,想出了各种的可能性,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两位嫌疑人因为想要谋财将受害者囚禁了起来。】

【这两个嫌疑人是受害者最亲密的人,他们一开始报警上新闻表现得十分着急,现如今东窗事发,许多人都为受害者鸣不平。】

【这里的东窗事发就是一个典故。】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众人都不大明白女子说的这个是什么意思。

什么新闻,什么媒体,还有什么典故,众人也都没有看出来。

不过他们倒也大概懂了女子讲的这个故事的意思。

大抵是遭受亲友背叛的故事吧。

但这东窗事发,他们确实闻所未闻。

【这个东窗事发讲的是南宋岳飞的一个故事,秦桧和他的夫人王氏在东窗下密谋陷害民族英雄岳飞,把岳飞给害死了。后来秦桧也死了,王氏请道士超度,道士就说,“如今东窗事发了,秦桧正在地狱受苦呢。”

人们就用这个典故来说明坏事做不得,事情总会水落石出。】

1130年,建炎四年。

南宋朝堂上正因为秦桧归朝之事吵吵嚷嚷。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没能从金营回来,就他一家好好地回来了?

宰相范宗尹一向和秦桧交好,他不断地为秦桧说话。

“人有祸兮旦福,他回来还为吾等带回金营情报,此非好事乎?”

然而众臣却仍旧怀疑。

就在这时,幕中女子的话却像是平地炸响一声雷。

岳飞最近屡战告捷,确乃民族英雄是也。

可怎会……

范宗尹一脸茫然地看着巨幕。

“怎……怎会如此?”

秦桧是那样的人吗?

然而女子却似乎没有详说的意思。

【只要一想起岳飞的故事,就已经很让人生气了,岳飞戎马一生,精忠报国,在抗金时,勇往直前,立下了赫赫战功,最后却落得这么个下场。】

【我们在这里用上这个典故,他不仅能表明真相被揭示,还能表达众人知道真相后的气愤之情。】

【再来看看咱们的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

女子将整首词放在巨幕之上,又引起了许多文人尤其是 词作家们的震惊。

晏殊还是不敢相信词可以这样写。

总觉得哪里有些怪。

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词中遣词造句皆上品也。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和赵明诚又在研究古籍。

看到巨幕上的词作,她轻轻蹙了蹙眉,说道:“以诗为词、不协音律,诗不若诗,词不若词,有何耀乎?”

赵明诚不置可否。

【上阙用了孙权射虎的典故,表现自己的英勇神武,而下阙用了冯唐赦免魏尚的典故, 表现自己想要得到重用的志向。】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正在安排防御事项已经很长时间没去田猎的孙权大为诧异。

他喜欢田猎的事竟也被写进史书了吗?

甚至还被如此俊杰用作典故?

善哉!

【他自己形容自己得这首词的时候就是说的“无柳七郎之风”,“自是一家”,他这个时候的词风就已经有别于当初温庭筠、柳永以来形成的传统词风了。】

【但是豪放派与婉约派可以算是一个对照组,所以在当时乃至其后是有很多人批判苏轼这种做法的。】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李清照,她说苏轼写的不就是长短不一的诗吗?且不论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私人恩怨,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咱们的李清照李怼怼说得也有点道理,但是我们完全不能否认苏轼词的重要地位和他对于词的重大贡献。】

1099年,元符二年,儋州。

苏轼一怔,私人恩怨?

李清照,他是老糊涂了?

他怎么不记得有这么一个人了?

皱着眉头想了好一会儿,苏轼脑中一亮,方才想起文叔之女似乎名为李清照,可自己与文叔尚且相安无事与那小女有何恩怨?

可这巨幕的每一句话似乎都不似胡言。

怪哉!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此女何意?”

李清照诧异?

这是在说自己因私人恩怨诋毁苏轼?

赵明诚抿唇,没做评价,问:“怼怼何意?”

两人一头雾水。

遂又将此二字记录于一旁,于先时新闻、媒体等词列于一处。

【到了1077年,熙宁七年,苏轼又调任徐州做知州。】

【他在徐州待了两年,相关记载不多,上了抗洪一线,治理洪水修筑护岸,并没有因为得不到重用而懈怠。】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又去了湖州做知州,他去了就得给皇上写信感谢皇上,然后他就写了一篇《湖州谢上表》,从他到杭州开始他已经当了八年的地方官,而且这是第三次调动,对于有着雄心壮志的苏轼来说他肯定是不高兴的,于是他就在感谢信里面大发牢骚。】

【说什么我没有才能,所以只能在这些小地方做点事情,而且自己为人迂腐,干不了什么大事,这湖州挺好。】

女子又将《湖州谢上表》放到巨幕上。

众人看了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此子果然狂傲,竟然这样跟天子说话。

【本来呢,我们都知道宋神宗是苏轼的迷弟,他是很认可苏轼的才能的,甚至曾经说过“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

这样的话。这句话出自宋代学者陈岩肖的《庚溪诗话》,有人说李白和苏轼的才情差不多,宋神宗就说李白有苏轼的才能,但却没有苏轼的学问。】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还在睢阳郡。

近日来,他的向道之心愈发强烈,他觉得或许参悟道义才是自己的归宿。

听闻齐州紫极宫的高天师道行深厚,写着去拜访一番。

他看着巨幕,也觉此苏轼者才情出众,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就说到了他的心坎上。

只是君生余已逝,不然还可结实一二。

【清代王士祯曾经评价,汉魏以来,两千余年间,能够被称作仙才的人就三个,曹植、李白和苏轼。可想而知三人是何等才华。】

【然而宋神宗这样夸赞当然也有夸自己的意思,我大宋那肯定比大唐好啊,我手底下的人肯定比唐玄宗李隆基手底下的人好啊,我肯定比李隆基好啊。】

李隆基:“……”

“这巨幕如何能除?”

简直岂有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