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1 / 2)

🎁美女直播

第30章

苏轼(小修)

【这还要从宋初文坛开始说起,宋初文坛有一个很著名的文学流派,叫做西昆体。】

【西昆体主要延续了晚唐五代的浮艳文风,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学习李商隐诗歌中的形式美。】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已经有些精神恍惚了,晚唐她完全可以理解,可五代又是何意?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李商隐正在梓州做参军。

他年事已高,再也没有了以前那些建功立业的决心。

自己诗歌中的形式美?

没想到自己的诗歌在后世还被人当作范本学习,可若只学其表不如不学。

【西昆体的诗歌对仗工整、音律和谐、词藻富丽。其实整体读起来是很美的,但再美也只是虚有其表,并没有什么思想内涵。】

1042年,庆历二年。

欧阳修听着女子的话忍不住地挑了挑眉。

女子这话完全说到了点上,西昆体就是虚有其表,实际毫无用处!

若衣不蔽体,华贵若霓虹又有何意?

【所以为了反对西昆体这种缺乏真情实感的浮靡文风,欧阳修等人便主张对诗和文进行改革。】

【然而,欧阳修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所做的这个事情就是为了政治服务的,就想唐代古文运动一样,在安史之乱后,唐国势急剧衰落,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才有了反对内容空泛的骈文的古文运动。】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这已经是此女第二次提到安史之乱了。

安史之乱所带来的后果实在太严重了,她真的很想把它解决掉。

可是“安史”何意?

骈文怎的就内容空泛了?

她瞧着骆宾王先时写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挺有内容的啊。

【所以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也是一样,就是为了宣扬他们的政治主张,从而促进政治革新。】

【也是在这时候欧阳修提出“文道并重”,这基本上是继承了古文运动韩愈和柳宗元的“文以明道”的观点。】

【而欧阳修的“以文为诗”和苏轼的“以文为赋”都是为了将自己的“道”融于其中,但是因为背景不同,他们两个的“道”也是不同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将苏轼的道理解为他要讲的道理或者是想要表达的感情。】

【说白了,包括苏轼的“以诗为词”,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增强作品的思想性。】

809年,元和四年。

绿水环绕着青山,山间云雾缭绕,永州各处皆是美景。

柳宗元带着仆人坐于山间歇息,忽闻幕中女子又一次提起了自己。

没想到自己与退之的那些东西后人竟还在学习。

听女子的意思,这欧阳修所参与的所谓政治革新应该也失败了,否则不会那么快就有王安石变法才对。

他们都用失败的东西如何能学?

这后生胡涂。

虽是这般说,可柳宗元心中仍旧有着不甘,然却因别无他法故只能作罢。

1042年,庆历二年。

欧阳修觉得此女说得没什么错,这确实是他的想法。

读书人的影响力很大,只要能把想要传达的东西融于诗文,用不了多久就能让人知晓。

可是依此女的意思,他们的庆历新政失败了。

此后肯定也没什么象样的变法,如若不然,女子不会不提。

【我们都知道赋都是讲究对偶的,但是这篇《赤壁赋》就与传统的赋不同,里面很多的散句,苏轼能这样自由作赋,也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有关。】

【任何一种文体都是通过不断地变革,不断地发展的,经过唐宋两次文学变革,唐宋诗、词、文都达到了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峰。】

1405年,永乐三年。

朱棣听到这样的话心中不悦却又不得不承认,至少从目前来看,他大明文学是比不过唐宋时期的。

这帮酒囊饭袋!

前两年让他们修纂类书,虽修得《文献大成》,可诸多不完善之处。

连整理都不会,如何创作?

他心中暗下决定,此书得重新修一次。

清,乾隆年间。

乾隆捏着自己的下巴想了想,似乎本朝文人之作确实不如唐宋。

但自己写的那么多诗总有好的。

一首不行那就两首,两首不行那就十首。

总有能与之相比的。

【除却家人的陪伴之外,苏轼在黄州也不算是一个人,他在黄州也有朋友,比如1083年,元丰六年被贬到黄州,住在承天寺的张怀民,再比如帮他搞了块地皮的马正卿。】

【但即便如此,苏轼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整体来说日子肯定是过得不太好的,一是经济困难,二是仕途失意的愁苦。】

【不过,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留给我们的作品却多是积极的、乐观的、振奋人心的,与其说他是在宽慰激励自己,不如说他是在激励所有看到他作品的人。】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李商隐看到苏轼两边不讨好的样子,想起了自己那些年的经历。

大概没有人比他更懂苏轼了。

如此还能做到乐观豁达,他自愧不如。

他也清楚,苏轼此举才是正道,怨天尤人不若将当下的事情做好。

【1084年,元丰七年,在黄州待了几年的苏轼被调往汝州,但是那个时候苏轼很穷还拖家带口,走到路上,他和妾室朝云的小儿子不幸逝世,各种事情堆在一起,他就上书朝廷先不赶路,先去常州。】

【他要南返常州的时候,也就是1085年,元丰八年,北宋发生了一件大事,宋神宗因为操劳过度、心力交瘁,在西夏战事不顺后,他病情愈发严重,最后还是没能熬过去,年仅三十八岁的宋神宗就这样离世,九岁的赵煦即位。】

赵祯皱眉。

九岁,那岂不是很容易让人摆布?

这宋神宗倒是不错,虽说身子没养好,到底一心为了大宋,也算是做了件大事。

不愧是他赵祯的后人。

【赵煦即位后,高太后,也就是此时的太皇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支持司马光一众保守党,废除了全部新法。】

“什……什么?”

赵祯跌坐在椅子上。

努力一生,最后竟被一个后宫女子毁于一旦!

“官家,保重龙体啊!”

赵祯扶着额头,他的龙体今日都要被气得冒烟了。

他怎么也没想到他大宋朝也会出现后宫干政的事情?

那什么高太后莫不是有武后之念吧!

看来以后给自己的最兴来选妃得注意了。

【这个时候苏轼就在常州过了一段时间的安生日子,最后苏轼也是在这个地方离开了这个世界。】

元符二年,儋州。

苏轼看着女子给出来的与他印象中大相径庭的常州,也不知为何,虽完全不同,但他却也觉得那就是常州。

常州挺好,那段时间自己确实轻松。

能在常州离开,甚好。

【宋哲宗即位后,新党被打压,苏轼被重启任用。】

【此时执政的高滔滔很欣赏苏轼,而且执政能力优秀,甚至被后世誉为女中尧舜,按理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轼就该随着新政失败仕途平坦,一路高升,一开始也的确出现这样的苗头,短短几年内,他多次升迁。】

【但是我们的苏轼啊,就总不让人省心,他回朝之后看到旧党拼命压制新党诸人,又把新法无论好坏一一废除,他就感觉有点不对劲了。】

【于是“一身反骨”的苏轼又开始上书谏言,又得罪了保守势力。】

809年,元和四年。

韩愈颇为可惜地看着这位叫苏轼的后生。

这下将各派的人都得罪光了,他该当如何?

试问若自己是他,自己会这样做吗?

几乎是没有犹豫,韩愈轻笑一声,做官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使国昌盛,为民谋利吗?

上者或可不听,而他们却不能不谏。

吾等皆是苏轼也。

【在1086年,元佑元年,苏轼主持考试,出了一个题目,大意是说,现在朝廷想学习宋仁宗时候的仁厚,但是怕百官偷懒不作为,想要学习宋神宗时候的进取精神,但是又害怕百官不能很好的施行而太过苛刻。】

【我们从苏轼一开始得罪新党,到后来又得罪保守党,就知道他并不是一个趋炎附势或者是自私自利的人,他是完完全全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评价当时实施的政策的。】

【所以此时他出这个题目就是为了让学生去重视这个“度”,企图找到能够中和两者的办法。】

1042年,庆历二年。

还在服丧的司马光看了苏轼的做法都不知该如何评价这个苏轼了。

讲究中庸,却不理为官之道,屡屡让自己陷入险境,不也是另一种激进吗?

不过天下若都是他这般赤诚之人,有人管束着,大宋兴也。

王安石也不大认同苏轼的做法。

变法之事本就不易,古之商鞅、吴起,哪有简单的?

若能万全,何需变法?

万事万物此消彼长,变法若不强硬,根本无法施行。

尽全力趋利避害,关键时刻自然要以大局为重,畏首畏尾,难成事也。

【然后政敌们就又开始从他这题目里找茬,说他不敬仁宗、神宗等等,虽说不像乌台诗案那么夸张,但古代文人整文人就是这么个套路。】

【说得多了,让苏轼在朝堂之上左右为难,就连一向欣赏他的高太后帮他说话也没有用。】

【苏轼这次真的累了,于是他又一次自请外调。】

这几句话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文人有时候真的很可怕,比那些战场上舞刀弄枪的士兵还要可怕。

尤其是清朝众人实在太能感同身受了。

甚至他们比这苏轼还要惨,动不动就会掉脑袋。

乾隆年间。

曹雪芹刚把《风月宝鉴》的前半部分给写好,翻看之下,觉得还有诸多需要增删之处。

尤其是女子所言文字狱之事确实是真的,自己这书就这么拿出去,恐怕自己也难茍活于世了。

好在如今他也无甚大事需忙,倒是可以徐徐图之。

只是他早在巨幕第一次出现时就听到了自己的名字,这事情他一直挂念着,却再没听女子提起过。

“落了个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

他低声呢喃,这句话他也一直记着。

如今他也算是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