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苏轼后续(改口口)
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四年。
刘恒确实努力在做一个明君,能被后世承认,他十分欣慰。
但他也很清楚,一个贤明的君主应当做到知人善任,即便他不想承认,在面对贾谊之事上他也确实可以做得更好。
如今女子说了这些,天下人可能都在盯着自己。
所以现在贾谊必须回来,甚至于即便贾谊并无才能,自己也得重用他,更何况他有。
【了解了贾谊之后,苏轼认为他的才能若是得以施展,可能夏商周三朝的成就都没办法超过他所辅佐的汉朝,可是他并没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就郁郁而死了。】
听闻此言,刘恒一惊。
他现在如此年轻,应该不会?
此外,他的才能竟能如此?此言怕是有夸张之意吧?
刘恒默了默,不管怎样,都必须先把人给找回来,他得听听贾谊的看法。
而且贾谊不能死在外面,尤其不能死在被贬之时。
思及此,他又唤人遣了太医随行一同去接贾谊。
他要让天下人看到他的诚意。
【圣人孔子、孟子努力想要获得君主的认可为自己争取施展才能的机会都不一定能实现理想,言下之意就是贾谊都没有去努力,只是空有才能又有什么用呢?】
贾谊只觉醍醐灌顶。
圣人尚且不能轻易得到任用,自己又有何出众之处?
重点是,圣人尚且那般进取,自己怎能只一味等着机会来临?
且陛下亦不是圣人,招人蒙蔽在所难免,他应该努力重获陛下信任才是正理。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临淄。
齐宣王田辟强听闻此言忙看向随驾一侧的孟轲。
以往他信孟轲,却没觉得孟轲有多神,如今一看,倒是他轻视了。
圣人之言岂是寻常人能轻易获得的?
“孟卿只管施展才能,我齐国定全力支持。”
孟子微微颔首,行礼道:“多谢大王。”
【第四段开始展开说贾谊的事情,讲的是为官之道,周勃和灌婴两个人是从汉高祖刘邦那时候就为汉朝做事的,而且还立了不少的功劳,而你贾谊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洛阳少年,人家汉文帝为什么信你不信他们?像贾谊这样的人,就应该“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
】
【既要获得领导的信任,也要和同事搞好关系。】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刘邦看向周围几人,“汉高祖?”
众人皆是笑意盈盈,都为此称呼而欣喜。
“周勃,灌婴,你二人功劳不小。”
两人早前听到幕中女子说是他们二人将那贾谊还得贬官心中就有了不安,如今刘邦提及,两人咚地就跪在地上。
结果两人还未说话,就被刘邦给打断了。
“诶,不必如此,你二人都是跟寡人一路走过来的,寡人岂会因此女只言词组便随意寒了众人之心。”
他虽如此说,可众人却更是害怕,君臣大忌也莫过于此了。
“尔等只需知道何事该做何事不该做便可。”
他现在还在猜这个汉文帝是谁,瞥了一眼周勃二人,就年纪来看,大抵就该是自己的儿子吧。
明君,甚好。
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四年。
领导,当是指陛下,而同事,那是共同侍奉陛下的臣子?
贾谊叹息一声,不得不承认这苏轼此言确实没错。
自己如何能与几位大臣相提并论。
可搞好关系?岂非叫他趋炎附势?
【可是贾谊却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自怨自艾,写了《吊屈原赋》表达自己想要隐世的想法, 日日悲伤,郁郁而死,说到底还是他“志大而量小”,有志气却没有肚量,所以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轻笑一声。
苏轼倒是有肚量,可不也没有做到上得君下得臣?
很多道理大家都不是不明,可真要去做并非易事。
贾谊如此,苏东坡亦是如此。
【最后一段总结了一下明君贤臣之间的关系,说到底就还是得双向奔赴,这此中少了一方的努力那都是对方的损失,君遇到了人才就要珍惜,而人才在面对君主时也得多一些耐心。】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运用举例、对比等方式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贾谊这么一个有才却少量的古人,极具启发性。】
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四年。
贾谊明白了,至少自己如今不能自怨自艾,得多一些耐心。
陛下仁德,若此时他上表自荐,想来陛下或许会看在巨幕的面上给自己一个机会。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看到这个,李商隐突然想起几年前自己曾经因看到《屈原贾生列传》里写到贾谊从长沙回朝后,汉文帝找他只谈鬼神,最后还因鬼神之说而觉自己比不上贾谊。写过的一首《贾生》①,心莫名地抽了抽。
李商隐叹息一声,贾谊如此有才,却被他如此忽视,此乃明君乎?
皇上看似仁德,但当真如此吗?
这样的话李商隐不可能说出去,只能自己在心中感叹一番罢了。
【这篇文章翻译一下放到类似主题的作文中都是一篇很优秀的作文。】
【海上吹来一阵咸咸的海风,鹤发白须的苏轼站在载酒堂的门口,浑浊的目光遥望天际,不知他有没有回望自己在杭州、在密州、在黄州、在惠州的那些岁月。】
【他在神州大地四处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也在四处都留下了自己的词句。】
【苏轼或许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又仿佛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身边。】
【好啦,一听我说这么文艺的话,就说明咱们这一期节目已经走近尾声。】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听着女子描述,轻轻笑了笑。
在巨幕出现之前他确实很少回忆起过去,在他看来人都应当朝前看,过好当下的每一日便好。
可随着幕中女子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又感觉人生每一刻都是有意义的。
那些或得意或失意的每一天造就了今日的自己,也造就了被后世记住的自己。
它们不应该被遗忘,因为那些日子都是属于自己的平等的值得追忆的过往。
恰巧这时窗外吹来一阵风,苏轼闭眼嗅了嗅,似乎确实是咸的。
【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也感谢大家的一键三连,请大家多多弹幕多多评论,有什么有趣的人物也可以推荐,只要在评论区保持和平就可以啦,么么哒。】
【对了,记得领取屏幕下方的上下五千年的优惠券哦,除了东坡肉自热饭,还有其他许多的文创作品,比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书签,陶渊明的南山系列手办,王安石的打工笔记本等等,大家感兴趣可以去官网看看,也可以去新城的线下门店。】
1042年,庆历二年。
“打工笔记本?”
最后这几句话赵祯好像听懂了,又好像什么都没懂。
右下角的优惠券又弹了出来,跟上次弹出时一模一样,点了就收取了,可不点就一直在那处也起不了其他任何的作用。
王安石本人也什么都不明白。
不过他也没有心思去想那么多,他刚接到官家传他进宫的旨意,心中还是有些忐忑,但他知道,这对于自己来说应当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不管怎么说,幕中女子对自己的评价还算好,再怎么官家也应当重视自己。
只是不知道那些自己未来的政敌会不会提前针对自己。
他想欧阳大人应当不会如此。
东晋。
陶渊明将那几个字念了好几遍也没懂。
什么叫南山系列手办?
其他的他都没心思看了。
可即便是这个跟自己有关的也没等他想明白。
因为巨幕中突然出现了不同的东西。
悠扬的乐声传来,似是古琴,只是音律与当世乐声有些不同。
巨幕中突然被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
晨光微熹,白雾渐渐散开。
农家小院外,种着五棵柳树,柳树另一侧几株菊花随风摇曳,花瓣都随着花枝低了头。
咯吱一声,院内走出一个男子,男子扛着锄头走到院前,锄了锄菊花旁的杂草,其旁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一怔,就见一滴墨滴到了巨幕之上,巨幕之上的画面就从墨点晕开的地方开始转换成了另一个场景。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一向喜爱书画的赵佶被这场景给惊呆了。
这是什么神技?
为何一滴墨汁下去画面就突然变了?
他一时间心扑通扑通地跳了起来,那样的神技他必须将之记录下来。
顾不得吩咐人,自己动手随意扯了宣纸提笔画稿。
巨幕中的画面仍在继续。
男子穿着新衣背着行囊出了院门,像是要出远门。
他走在小路上,一路欣赏着周遭的美景,叹息了一声,其旁书曰:“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又是一滴墨汁,画面又转。
男子依旧背着行囊,他脚步匆匆,以极快的速度赶路,若不是看到他嘴角噙着的笑容,恐以为他有何急事。
他只是走得很快,而在他的前方,正是先前他居住的小院,一旁书:“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男子正准备酿酒,院外突然来了访客,男子从头上摘下葛巾,用葛巾溧了酒又将葛巾随手戴回头上,出门迎客。
旁边依旧配有诗句,“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②”
而画面转到一个黄昏,男子醉醺醺地摇头晃脑从远处走来,推着院门进去,不多时整个世界都仿佛安静了下来。
月光照着这个小院,旁边依旧写着一句话,“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陶渊明沉默许久,这是要说自己了?
自己的那些作品……
他正勾唇,院外却突然传来吵嚷声,原来是旁边的邻居。
“陶先生,这巨幕下回是说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