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1 / 2)

🎁美女直播

第47章

杜甫

赞叹其美。莫说是孩子,即便是他们看到凤凰,当也会如此感叹。

但妈妈?

众人又是一阵懵,为何如此称呼?

还没明白女子感叹何意,她就继续解说起来。

【至于书法,《书史会要》中提到杜甫“于楷、隶、行、草,无不工者。”

杜甫唯一流传下来的墨迹是这个。】

【《严公九日南山诗》拓本 。】

女子说完在巨幕上放了一篇书法,那书法墨迹已经很不清楚,只隐约能看出些字迹。

东晋。

王献之看着这拓本摇了摇头。

他心中还记着方才女子说的杜甫祖父书法自比自己父亲之事,只觉这杜甫书法并不如自己。

有夸大之嫌。

【三月对书法也不是很了解,没办法很好地评价,大家可以欣赏欣赏,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但对于杜甫的书法造诣历来还是有争议的。】

【即便他书法造诣不高,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他在儿时所受到的就是良好的教育。不仅如此,想来他的整个童年都是过得不错,无忧无虑的,《百忧集行》“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十五岁的时候还像个孩子一样,朝气蓬勃的,“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八月院中枣子熟了,每天得上树很多回。】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回忆起自己儿时的生活,日子过得似乎确实顺意。

思及此,他不免想到自己过世不久的姑母,他虽记不大清楚了,可知道儿时曾在二姑母家住过一阵,姑母对他极好,往往比对自己儿子还好。

自己和表兄一起生了病,姑母也是先紧着自己,最后表兄病逝,如今姑母也走了,年少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

【他小的时候不仅家庭教育好,而且见识也广。公元717年,开元三载,六岁的杜甫就在郾城看了当时唐宫第一舞人公孙大娘的舞蹈。五十年后,他在看公孙大娘的弟子表演时,仿佛那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于是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写下,“舞剑器浑脱 ,浏漓顿挫 。”

这样的诗句。】

【除此之外,他还听过著名乐师李龟年的歌唱表演,总之他的童年几乎可以说是过得多姿多彩。】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李商隐也想到了自己的童年,他儿时本也应该像杜甫一样无忧无虑。

可后来自从父亲走后,他与母亲的生活便变得凄苦起来。

如今一看,若想要一直顺风顺水那是不可能的。

不管是谁,他只要一想起先辈文人,就鲜少有那顺遂一生者。

当真是自古文人多悲情!

【到了二十来岁的时候他就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漫游。】

【史籍记载,贞观年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天下安康,而到了开元年间,唐朝商业发达,许多城镇之间皆有店肆,以供商旅,“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十分方便。】

【再者那个时候民风开放,于是给文人学子们漫游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满意地点点头,这几句话还像点样子。

既然能有此成就,那就守住便是了。

以往只注意当世之事,却不曾看得久远。

如今巨幕一出,众观历史千年,以史为鉴变得更加容易。

他得想个办法杜绝后世晚年昏聩之问题。

也不知这贞观又是谁的年号,看起来还算不错,他日,等他即位,定要广开言路,谨记铁律。

【那个时候盛行漫游之风,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为了结交名士,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当时很多人都是那样做的。至于其他的求仙问道、开阔眼界或是观赏风景,那都是顺带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无言,他这次去齐州是真打算请天师授道箓的,如今一说倒是显得他不大诚心了。

不过,旁人如何说倒也无所谓。

随他去吧。

【杜甫的第一次漫游大约三四年,游览于吴越地区,主要是苏杭一带。时间大约是在开元十九年到开元二十三年。】

【我们要想了解杜甫的诗歌内容风格的变化,以及他的诗歌作品中的内涵,就必须了解他的这些经历。】

【这个时期,对于他来说那是国家富强、家庭幸福,他自己又年轻有志,所以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但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并没能流传下来,我们只能从他后来的回忆中来找寻这个时候的痕迹。】

李隆基疯狂在脑子里思考开元十九年到二十三年发生的事情。

那时候当是他大唐最繁盛之时。

即便是如此自负的他,再对比起当时与现在时心里也是一阵的不舒服。

再一想之后会发生的事就更加气愤了,虽此女能助他,但将那些说出来,与直接往他心上捅刀子有何区别?

更为重要的是,她不知何时才能说到自己。

给他个痛快吧!

【《壮游》中除了说他儿时的经历,讲的就是几次游历,算得上是他的自传了。“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

东游到了姑苏台,本来都已经打算出海了,“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

但是呢最后却没能到达日本扶桑,至今还觉得惋惜。】

【日本在那时,又称倭国。唐朝时期,日本以唐为师,多次派遣使者、留学生和僧人到唐朝进行学习交流,学了不少东西回去。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日本的这些著名的旅游建筑大多是学习唐时的建筑风格。】

女子说完巨幕上就出现了一座木质四合院,主殿看起来十分古朴,四周树木林立,一看就环境清幽,很适合隐居避世。

东晋。

陶渊明一行从未见过如此风格的建筑,觉得十分稀奇。

而且方才看预告时,预告中的那些高楼太过梦幻,而此处便真实许多。

然而却还是他们触摸不到的。

“这实在太美了,吾等既集聚此处,不若也盖几间大屋子。”

有人提议道。

“嗯……这构造倒似乎也大同小异,只那青瓦做起来恐费时费力。”

陶渊明沉吟半晌道:“这有何关系?”

“吾等避于此处不就是为了畅快?想做就做,何须想那么多?”

这话说得不假,但他们也知道现在最主要的是先得有一个栖息之所,而后能吃饱饭,届时再说这些也不迟。

公元1529年,嘉靖八年。

朱厚熜近日总收到沿海一带倭人来犯的折子。他还有些烦心这事情,没想到今巨幕就提到了倭国。

他看这巨幕,心情有点复杂,上次巨幕说他二十年没上朝,他怎么就不信呢?

自己作为一个帝王,而且他自认为干得还不错。

可又看女子说起秦始皇,说起唐玄宗,好像也没太多偏颇之处。

自己为何修仙就不上朝了?

还有这什么倭人!

若再敢胡来,迟早灭干净!

【这个是五台山南禅寺主殿,是现存最老的唐代木构建筑,而这周边偏殿等都是明清时期的,也是古董了。】

【大家再看看这一个南禅寺,是不是特别像,而且看起来好像还比咱们五台山的要恢弘大气一点。这个南禅寺位于日本京都,再看京都的这些建筑风格都是仿造唐朝建筑风格而建的。】

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

朱元璋没想到小小倭国的街道看起来也如此繁华,怎会如此?

先时他派使臣前往倭国,他们回来并未禀告此情形,莫非是在诓骗他?

好大的胆子!

然而相对于被瞒骗的生气,朱元璋更是有些心悸。

前朝曾两次出征倭国皆以失败告终。

不过小小临水之国竟有如此本事,若是任其成长只怕养虎为患!

这事情他不能坐以待毙,需得早做准备。

【那个时候两国关系还不错,既是漫游,自然是去越多的地方越好,而杜甫没去的原因我们已经不知道了。】

【既然没能出国,咱国内风景名胜也不错啊,杜甫在结交名流、欣赏风景的同时,也咏怀古迹,缅怀古人。】

【“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

东晋的王谢两大家族的繁荣盛况已经离我们远去,吴王的墓更是早已荒凉。】

东晋。

王献之听着这话,笔啪嗒落在了地上。

虽说兴衰总不定,可听到自己家族会没落谁能无动于衷。

其实这种事情外人或许看不出来,但他们王家人是能看出些端倪的。

王家早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只是他们还不愿意承认。

【王谢时常被说成是世家大族的代表,在晋朝权倾百年,后来慢慢淡出历史舞台,隋唐科举制度兴起后,氏族也算是真正没落了,王谢在很多文人的诗句中都有提到。】

【咱们最熟悉的应该就是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句极妙地借燕子以感叹时代的盛衰兴旺。】

淝水之战后,谢家看似走向巅峰。

谢灵运叹息。

正如同女子所言开元盛世,水满则溢、月盈则亏,那也是他们谢家走向下坡路的开始。

帝王无情,过河拆桥,可他们却也毫无办法。

想要改变此困境,他必须得闯出一片天地,然而就这世道,他能行吗?

不知那科举制度具体为何意。

女子已经提到过好几次了,似乎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