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1 / 2)

🎁美女直播

第53章

杜甫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刘彻停下了手中的笔,表情更加凝重。

他看出来了,此女是在反对战争,从一开始只要一说到战争她就是反对的态度。

不管是说哪个朝代。

若她是平民百姓,她的想法刘彻能够理解,却无法认同。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对于那些时常骚扰边境的人外邦人他不可能心慈手软,但女子有一点是对的,他应当多关注一下普通民众。

他大汉不能像那唐朝一般。

现如今大汉国力昌盛,必须得一直维持下去。

征服四方很重要,百姓也同样重要。

【在这个时期,杜甫还有一首很重要的描写他一路见闻和表达期望国家中兴的长篇叙事诗《北征》。】

【若是只看这个题目,可能我们会以为杜甫马上就要去北方打仗了,然而并非如此,他只是从凤翔被放还家而已。】

【安史之乱前夕,杜甫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自长安还家写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以抒情为主,而《北征》以叙事为主,两首诗写于不同的情况下,却是同样的忧国忧民,同样的壮志难酬。】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将先前的长诗拿了出来,还未有战争他便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样的诗句。

如今战事起,不知他还能写出什么样的句子来。

战争,自古以来都是劳民伤财的,他清楚却没太过在意。

这古往今来,又有多少帝王真正在意?

在他们看来,此乃小家琐事,战争乃家国大事,自然要以家国大事为重。

可是,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去看过战争下百姓的生活。

此时此刻,他希望快点看到这“北征”之下的百姓的现状,却又害怕看到。

【“开头四句,规规矩矩地写了他此行北征的目的,‘苍茫问家室’,苍茫二字不仅表达了当时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还表达了他自己苍茫四顾的内心。】

【为什么会苍茫呢?“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

如今时局艰难,朝野上下都特别繁忙少有闲日,“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可是“我”啊却独受皇恩,圣上亲自下令让“我”回家探亲,真是惭愧。】

【用最平静的语气讲述出了最令人无可奈何的事情,明明他这时候得到了为国效力的机会,却又眼睁睁看着机会从自己手中溜走,他可以放弃自我,在圣上面前做一个乖顺的左拾遗,可这样就与他为国效力的本心背道而驰了。】

【所以此事无解,杜甫也只能“拜辞诣阙下”,去宫里跟圣上辞别,然而却惶恐不安,走了好久都没能走出来,“怵惕久未出”。大家都在为国事操劳,他如何能安然回家呢?可他没有办法。】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 已经将杜审言召到了跟前,但却只是赐座并没有搭理对方。

殿内一阵寂静。

突然,武则天开口道:“婉儿,你帮朕想想,这李隆基可有叫李亨的儿子?”

若是有干脆掐死得了,他也好再重新培养一个象样点的。

“回禀圣人,未曾听闻。”

武则天瞥了一眼老实坐在一旁的杜审言,没再说话。

杜审言心中打鼓,虽猜测圣上并不会对自己如何,但她这气势着实骇人。

有时候女子真真比男子还要可怕。

【其后几句一直到“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都是在表达危难之际自己离开的忧愁与不安,可是即便他在宫中逗留许久,圣上依旧没有将他留下,他还是踏上了归途。】

【前面的辞行我们划分为一个段落,这后面的归家途中又是一个段落。】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

作者在乡间小路上缓慢前行,人烟稀少,四处都十分萧条。“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遇到很多带伤的人,他们都痛苦呻吟在流着血呢。】

巨幕之中突然出现几张画,那些画像是真实的一般,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人身上的伤口。

然而人们却没有时间去想那是怎样的神技,能画得如此真实,因为那些画中入目即是山河破碎,到处是破墙烂瓦,到处是受伤的灾民,他们满身伤痕形容枯槁。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就是战争下的人们吗?

李隆基虽参加过政变,也不是没有见过流血,但从未真正上过战场,从未见过这样骇人的景象。

几年之后,他大唐就是这样千疮百孔吗?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回头望去,凤翔的旗帜还忽隐忽现的,可是“我”啊,却不得不离开了,“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我”向前登上寒山,总是看到战士喂马饮水的水坑。说明他经过的这些地方都曾经是战士们途径之地,甚至是战场。】

【从“邠郊入地底”一直到“甘苦齐结实”都是写一路上的自然风景,有山崖、秋菊、古道、野果,看起来仿佛一片祥和。】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这些让人忍不住地想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加觉得自己身处的世界不堪了。】

东晋。

陶渊明没想到自己的诗文对后世能有如此大的影响。

先时女子提到那些诗作时,他的感触并不是很深,毕竟谁不喜欢美好的东西。

可如今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看,他才终于知道自己的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也才终于明白为什么女子说自己的诗句是这些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能让他们在痛苦的时候心中有所向往,自己的诗文也没算白写。

【然而,桃源虽好,却也只是身处乱世的陶渊明的幻想罢了,杜甫很清醒自己现在还在现实之中。】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

在山岗上遥望鄜州,山谷山峰交错,山势险峻,路途遥远,“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我”都到水边了,仆人还落在坡上像是挂在树梢一样,“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鸱鸟在枯黄的桑树巅鸣叫,野鼠在地里乱拱。它们都很热闹,可是却没有人烟,这些都是战争带来的。】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夜深了,“我”走过战场,只看到寒冷月光下的森森白骨。】

说到此处,巨幕中的乐声突然阴森了些。

但是众人却并没像上次出现鬼怪那般被吓到,而是只觉得一阵辛酸。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秦楼楚馆,先时各处都还人声鼎沸,这会儿也没了声响,反而隐隐听到人们的啜泣声。

他们一生都未经历过战争,若是没有巨幕中那些真实的画他们永远不敢相信,如今自己脚下繁盛的大唐会变成那个样子。

但是稍微敏感点的有志者想了想,近几年朝廷的行事作风确实大不如前了。

圣上为何会变成那副模样,难道是因为那什么杨贵妃?

妖女祸国?

不不不!

朝廷早就变了,而那女子才进宫而已。

他们中有很多都是男人,又岂会不明白,若是他们不想,女子又如何能蛊惑得了他们,更何况是严明的君主。

所谓的红颜祸水,不过都是借口罢了。

可这些男人极少会承认这些,他们大多继续用谎言欺骗他人,也欺骗自己。

【看到这些杜甫又回想起这两年的战争,为什么潼关那么容易就失守了,“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秦民就是陕西这一带的百姓,为异物是离世的意思。“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这一段就是讲他一路的见闻和感慨,虽然这一段中描写人文的景象不如自然景物多,但是不管是白日里的鸟鸣鼠蹿还是夜间的四周寂静,那都说明了一路上的人烟萧瑟,这些都是战争带来的。】

【接下来他又写与妻子儿女团聚时的场景。】

这场景在之前的《羌村》其一中已经讲解过了,但是众人百看不厌。

唐,元和年间。

这些诗元稹都是读过的,所以他脑子里其实早有了杜甫与家人重逢的画面,只是听女子说出来似乎又有不同的感受。

本来有了既有的想法之后再想改变那是很难的,但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每读一次都能有新的印象,而配上女子给出的画和乐声,那种场景就更丰富了。

元稹最近写传奇正好写到了重逢的画面,历来人们总倾向于大团圆的结局,但几乎所有的大团圆都不是真正的团圆,总会有些遗憾才能体会到真实。

所以他们作传奇也当如此。

【这一段的内容可以《羌村》联合在一起来看,本诗中描写得更为详细,若是没有切实的经历很难这么准确地描绘出来。】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我”曾经落入了胡人的手里。就是他被困在长安的那段时间。头发都已经花白了,“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过了一年多才回到这草屋,只看到妻子孩子的衣裳缝缝补补不知多少补丁。】

【看到此情此景,“我”伤心得在松林间痛哭,哭得像是溪边的泉水也跟着呜咽。“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公元1288年,元二十五年。

关汉卿心中很少会有这样的感觉,与平日里的气愤不同。

在看到杜甫平实的诗句时,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受。

明明只是普通的家中场景,那杜甫是为官者,家中不该那般凄惨,比他惨的多了去了。

可是正是因为看到他这样的家庭遭受原本贫民所遭受的苦难,反而更令人心伤,这大抵就是创作之中所需要的反差。

他突然悟了。

若是只写平民百姓受苦,那只有平民百姓觉得这世道有问题。

但他若将主角放到不同的人身上,让那些贵人们也感同身受一番,说不定能慢慢改变现状。

关汉卿不敢确定能否有用,但他想一试。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以前素来嫩嘟嘟的儿子, 如今脸色苍白,“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看到了他就转过身去哭,身上脏兮兮的,袜子也没穿,“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

床前的两个姑娘都长高了,补过的衣服只能到膝盖,“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有海景的布因为缝补上面的波涛都扭曲得不成样子了,“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上面的图案也被颠倒地补在旧衣服上。】

【这一小段写得特别的详细、真实,从看到孩子的第一眼,然而转到孩子的反应、穿着,带着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杜甫家人们的情况。正所谓一叶知秋,从他的家人的现状,我们就能想象在那个社会环境下,大众百姓的生活。】

【而且我们要清楚的是杜甫还是个“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的官员,比他穷比他苦的还大有人在。】

清,雍正年间。

雍正一直都觉得官员不交税这事情不合适,若是能让官员也交税不仅能让国库充盈还能让百姓感觉到更多的公平,虽然也不可能完全公平,但只要给了他们这样的感觉,那社会将会更加稳定。

他想到了一个法子,可以先让官员纳税,而后提高酬劳安抚,再寻个由头降低一下,虽是麻烦了些,但当是有用。

不仅要纳税还得服役,若不想,也行,缴银免役。

【“老夫情怀恶……狼藉画眉阔。”

这一段依旧是写日常与家人的相处,“我”也很穷,完全没办法改变家中的现状,但是一家人重逢总归还是很开心的。】

【因为“我”能活着回来,已经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了,见到“我”孩子们也都跟忘了饥渴似的,“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他们缠着“我”问这些日子发生了什么事情,还来扯“我”的胡子,谁又能怪他们无礼呢?“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想到在贼窝里的那段时间,“我”还巴不得他们这般闹我呢。】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

刚回来大家都深感欣慰,根本没去考虑生计的事情。】

东晋。

说到此处,众人心中都不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