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杜甫后续(捉虫)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最近屈原越发受百姓们的爱戴,他们都认为是有了他在,楚国才能重归和平。
甚至还有百姓自发为他建祭庙,官员们也十分尊重他,他现在的地位比之大巫的地位还高。
这让屈原十分惶恐。
大王还好,但太子对他明显防备,这太危险了。
不行,他不能让事情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下去。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终于要说到李白了。
曹植很期待。
虽然杜甫的诗句也十分惊人,父亲一定很欣赏杜甫。
但是他却还是更喜欢李白的诗句。
这大抵就是二哥说的“文以气为主”吧。
他们的气比较契合。
东晋。
陶渊明已经看淡了。
大唐盛世终会崩塌,没人能改变得了。
倒是他们这些人可以创造一个属于他们的盛世。
其他的,便也不必过多烦忧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朕以微德,得先帝之信,继承大统,愿复太宗之盛,创大唐辉煌。今巨幕出,得不泄天机,大唐之衰,朕大过也……群司勤勉,极言无讳,重现开元之兴,”
朱雀门外,众人势要让圣上低头,谁知方才拿出气势,就见宫门大开。
大家都没想到那么快,还以为死路一条了,谁知道竟是圣上下罪己诏了,现如今就张贴在朱雀门外。
“写的什么?”
有不识字的人问道。
众人围上前去,吵吵嚷嚷,后面的人根本看不明白,也听不清楚。
但一个时辰之后,圣上下罪己诏的事情就传遍了整个长安城。
罪己诏洋洋洒洒几千字,可分为几个部分,首先颂先辈之兴。
高祖建唐以来,贞观年间,太宗创盛世,百姓安居乐业,是唐朝之兴起也。永徽年间,高宗励精图治,继承贞观伟业。武后创殿试、兴武举,也为大唐创下雄伟功绩……
李隆基对此前每位帝王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赞,即便是他一向不愿提及的武后。
其次是悔己之过。
他听信谗言、沉迷后宫、好大喜功等,一应罪行通通认下,言语之间皆是悔意。
再者便是对幕中提及诸事的处理。
其一,诛杀安史二人九族,警示世人。
其二,废太子李亨,改忠王,迁忠王府,改立李俶为太子,入主东宫。
其三,建太真观于骊山赐予太真娘子清修,从此封骊山,任何人不得出入,包括他自己。
其四,清算李林甫、杨国忠、李辅国等人的罪行,依律处置。
其五,暂定天宝四载夏设制科,由圣上亲自甄选人才。
其六,改革军制,奖励战功,设流动监察史。
其七,门下省设谏堂,增设左补阙,左拾遗各十名,专收民间谏议。
最后是对大唐未来的期许。
长安城内所有人都震惊了。
古往今来,许多帝王都曾下罪己诏,可像圣上这般如此实在的还从未有过。
这是真的吗?
前些日子,他们才听闻圣上为着巨幕之事大发雷霆,如今就听了巨幕的话做出这些改变。
可,圣上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岂会诓骗他们这些人。
霎时间,此罪己诏成了长安城内最火热的话题,并迅速向其他各地方传去。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感到高兴。
平康坊内,许多女子凑在一处也在讨论这事情。
她们不同那些大家闺秀在家中也不敢畅所欲言,在这里关起门来,她们想说什么便说什么。
“幕中女子一再提及男女平等,为何圣上丝毫不提此事?”
有人嗤笑一声,“如今都是男人的天下,那太真娘子都被送走了,我等还能有何平等?”
“那谏堂不是专收百姓谏议吗?我们可去说说看?”
“诶……莫要冲动啊,谁知此事靠不靠谱,莫要惹火上身,先看看吧。”
“此言极是……”
江南,玉真观内。
女道士李冶眼看着预告结束,心中也激动起来。
男女平等,她就只记住了这句话。
她只因写了一首诗便被父亲认为不祥,送到这道观成为道士。
若是真有男女平等,还会如此吗?
定然是不会的。
她要离开这个地方,到幕中女子那地方去。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