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李白(小修)
【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李白前往扬州等地。后来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
】
多少?
三十万金!
唐前各朝各代,许多人都惊呆了。
那可是三十万金啊!
众人惊叹于李白的富有,也惊叹于他的仗义疏财,毕竟财富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他怎么就如此轻易地给予他人呢?
他们原都在想唐朝人为何都有那么多的银子漫游,现在看来,身处大唐盛世的他们是真有钱啊!
即便是后来穷困的杜甫开始也是极为富有的。
为何李白不接济他呢?
难不成又是随意自夸之语?
【李白一向仗义疏财,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他的交友圈,那李白的银子从哪儿来的呢?】
从哪儿来的?
难不成不是家中得来的吗?
也是,他的父亲不是获罪了的吗?家中条件定然不好吧。
【李白这一生几乎都在游山玩水,他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几个方面,首先是家中,据说他父亲是个盐商,当然了这事情正史中并无记载。值得一提的是,李白的家世不管是正史还是从他的作品中都很少提及。】
【他曾经在《送杨燕之东鲁》中说,“我固侯门士”,意思是说自己是官宦世家,这说法历来存疑,但是《旧唐书·李白传》中有他“父为任城尉,因家焉。”
的记载,这么说的话也算官宦世家。】
【但为何李白写了那么多的作品都没怎么提及,而《新唐书》甚至没提李客的名字呢?】
【这就不得不提我们之前说过的他父亲获罪的事情,我们大胆猜测,或许李白的父亲曾经做过官,然后获罪从商,这“士农工商”,古代商人地位是最低的,所以他没大肆宣扬自己的家庭倒也合理。】
【当然,这一切只是咱们的猜测,但可以肯定的是,李白当时的生活条件应该是不错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嘴角抽了抽,猜测得够大胆的。
这些与他的诗文也没太大关系,倒也不必细说。
首先是家里,还有哪里呢?
【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如果是我们,我们会怎么写这个诗句呢?小时不识月,呼作大木盆。】
【白玉盘长啥样,许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见过。】
听闻此言,众人都默默撇嘴不说话。
难怪会有“扬杜抑李”之说,那杜甫贫困,写出来的作品都是为穷人考虑,但李白的诗句离他们太远了。
【其次是李白的人缘好,他结交权贵,虽然没能让自己做上自己想要的官,但是却认识了不少的达官权贵。】
【俗话说得好,“出来混的那都是要还的。”
他仗义疏财,遇到困难时朋友自然会帮一把。】
【但是这些在正史中几乎没什么记载,我们只能凭借一些文献猜测,就拿我们熟知的汪伦来说,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记载,汪伦是个豪士,也是李白的粉丝,邀请李白去他家,走时送了李白名马八匹,官锦十端。李白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让汪伦这个正史上都没有名字的小人物名传千古。】
【当然了这只是传说,很多人都觉得这汪伦只是一个普通农民,但不管是真是假,这样的事情应该也是有的,所以李白的朋友们也是他的财政来源。】
如此说来,倒是不好接济杜甫了,总不能慷他人之慨。
但是都是结交权贵,为何李白就如此成功,那杜甫怎么就那么凄惨呢?
众人都十分疑惑。
【李白还有一个财政来源,就是他的家庭,这个家庭并非原生家庭,而是他成家后的家庭,他两度入赘宰相家,自然是不愁吃穿的。】
原来如此。
这李白真是让众人一言难尽。
他这样的出身,这样的行事,真是让他们一时无法称颂啊。
那样文才,为何去做赘婿呢?
若是让他们选,他们就是……
如果对方是宰相之女,似乎也不是不行。
【李白仗义疏财不仅因为他自己有钱,而且跟他的性格也有关系,他在《将进酒》中写道:“千金散尽还复来”,他根本就不在乎这些身外之物,有推翻重来的气魄,这就是李白,与众不同的李白。】
【说起赘婿,就不得不提另一个重要的人物了。】
【李白在这段旅途中认识了孟浩然,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就是由孟浩然促成的。】
【在这里李白还认识了李邕,但《旧唐书》记载李邕“颇自矜”,所以李邕对这个同样狂傲的年轻人表现得不冷不热,于是李白写下了《上李邕》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这《上李邕》似乎已经提过了。
李白倒也没有那般不满,他那个时候年轻气盛哪里管这些的?
当时气愤便写了这事,如今早把那事情给忘了。
不过李邕这人的人品他还是很看好的,“自矜”也确实让人不喜。
【这首诗写得可谓十分傲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大鹏随风而起,乘着风直上九万里高空,这两句化用庄子《逍遥游》大鹏“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算是起兴。】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但他写下的大鹏依旧与庄子所写的不同,庄子之鹏,借风而行,而他笔下的鹏就算没有风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
【前面几句是李白以大鹏自比,每个笔画都表现了他的傲气,但是更傲的还在后面。】
真的很傲啊!
没人能反驳这句话,以大鹏、神鸟甚至是上古神兽自比都算不得什么。
但李白怎的就写出了这般气势呢?
【这首诗本来就是怼李邕的,下面四句就直接表达了自己对李邕的不满。“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
【众人都因“我”不同凡响的话而嘲笑我,言外之意,你作为一个名士居然也和他们一样。“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宣父就是孔子的意思,唐太宗时尊孔子为宣父。】
【孔子都说了后生可畏,你可不要轻视年轻人啊!】
李邕被说得面红耳赤。
他以往读到这首诗还没有这样的感觉,听到幕中女子说出来只觉臊得慌。
大抵是因为知道所有人都能看到巨幕吧。
此女明显推崇李白的,那自己岂不是要受人嘲笑了?
偏偏如今的他也觉得李白说得有道理,但那时的李白是真的很狂啊!
可他现在即便把那时候李白的狂说出去,也没人会听自己的了吧。
【在当时,李邕“素负美名”,而李白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就敢这样蔑视权贵实在是傲。】
东晋。
陶渊明倒是十分欣赏李白这一点。
若自己能有他这魄力,恐怕现如今过得比此时更畅快。
虽然像他那样做,多半也会落得像他一样的结局。
【江南多名胜古迹,所以许多文人到了此处都会写点咏史之作,李白也不例外。】
【他游览越州,写下《越中览古》,主打的就是一个世事无常、物是人非之感。“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越王勾践战胜了吴国,和将士们衣锦还乡。当初“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满殿的如花宫女,如今只剩下了鹧鸪的身影。】
【他到姑苏台,写下《苏台览古》,依旧是感慨昔盛今衰。“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破旧宫殿与荒台旁柳枝长出了嫩绿的新芽,柳岸的采菱人传来歌声,却唱不尽这春色柔情。“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当初这里的热闹场景已经没了,只剩下了映照吴宫诸人的清冷月光。】
这两首都差不多啊。
除了此中描写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所表达的感情都是差不多的。
也难怪女子会放在一处说了。
【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都有“只今惟有”四个字,让两首诗的萧瑟之感更加浓烈。】
【但不同的是,《越中览古》主要讲了前尘的辉煌,只在最后写下“鹧鸪飞”之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苏台览古》重写如今荒凉,望今思古,那种感觉是不同的,大家可以放在一起体会。】
【咏史诗在很多时候都是为了怀古伤今,李白其实也是如此,他还写了一首古诗《乌栖曲》讽刺唐玄宗。】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
讽刺他?
那个时候就开始讽刺他了?
李隆基最近看了许多记载下来的幕中女子提到过的讽刺自己的诗,他已经麻木了。
罪己诏都发了,他还害怕这几句讽刺?
可问题是这时候自己做了什么?
那么早就有人讽刺自己了?
自己若是早点察觉就不会有后面的那些事情了吧。
【乌栖曲本来是乐府歌辞清商曲辞的曲目,大多歌咏艳情,但是李白转而讽刺宫廷奢靡,在句式上也将四句写成了七句,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早在曹操时,就已经用乐府旧题写时事,影响了许多的人,我们很难说李白没有受其影响。】
用乐府旧题写时事已经不是很新的写作方式了。
李白这也不算写时事,他以为古诗含古韵,用以描写那些古迹是最合适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