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李白(捉虫)
【李白写的有关孟浩然的诗中《赠孟浩然》是最经典的一首】
【“吾爱孟夫子”李白称孟浩然为夫子是对孟浩然的一种尊敬,开门见山地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感情。这首诗是写在李白去探望孟浩然,但恰逢孟浩然出游,所以两人并没能遇见的时候。】
【李白写过这么多的赠答诗,但是像这首诗中如此直白地表白却是极少,说明他对孟浩然的感情真的挺深,这是为什么呢?李白开始夸赞孟浩然,“风流天下闻”,其风度儒雅潇洒天下闻名。】
公元712年,景云二年。
“浩然,巨幕又提你了!”
张子容冲到孟浩然门前。
先时孟浩然就屡被提及,让两人看书学诗都更积极了些。
没想到这次幕中女子提到孟浩然是旁人对孟浩然的夸赞,而且还是被后世称为诗仙的人的夸赞。
“天下闻名!”
孟浩然也挺想知道自己是如何天下闻的,他当真有如此名气?
会不会是夸大之语?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在年轻时候摒弃入仕做官,老来隐居山林。这两句概括了孟浩然的一生。】
“概括了你的一生,何意?”
张子容问,“说反了?”
孟浩然也不解,明明他此时才是隐居,而且正准备外出寻求入仕机会。
但女子肯定没有解释错,李白写错了?
还是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误传现象?
他心中涌现不安,再一看下一句,显然没错。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常常在夜晚对月醉饮,不事君王只迷恋风景。“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他这高山般的品格让人如何仰望呢?只能在这处冲着他的高尚品格作揖了。】
【奇怪的是,在古代,隐居山野常与品行高洁联系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
这还能是为什么?
女子的问题把许多人都给问懵了。
难道不是吗?这有什么可奇怪的?
下一刻,女子便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
【许多人都误解了隐士的含义,并不是说只要找个山林住下来就叫做隐士,隐士其实是那些有才有能、思想独立而又不愿意做官而隐居山林的人,安贫乐道是他们最主要的特征。】
【这也是“终南快捷方式”这个典故出现的原因。】
所以自己是隐居了吗?
是真正隐居,所以李白说自己品行高洁,是这意思?
为何?
孟浩然实在疑惑,想着让幕中女子多说一些,但幕中女子讲的他所知道的事情八九不离十。
难道他也如同李白杜甫一般?
然而女子却话锋一转,转移了话题。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是不是写给孟浩然的还有争议,而《淮南对雪赠孟浩然》就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深深的思念之情。等有机会我们再详讲。】
孟浩然一头雾水,现下不就是最好的时机?
然而女子并不在意他的感受。
【在这一年,李白还写了一首《江夏行》,有说是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秋李白至江夏所作,关于李白作品的时间大家不要太在意,大多都不太能确定。】
【这首诗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表达对平民女子的同情,我们看看李白的心目中的女子是何样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想起了女子先时评价他的《新婚别》,似乎对他的想法虽然理解但不赞同。
他连忙看向李白的这首诗,也想看看李白对女子的想法。
除了他,许多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尤其是在心中开始萌生不满的女子,他们也想知道诗仙李白是不是也是跟其他男子一样,觉得女子就是男子的附属物。
【“忆昔娇小姿,春心亦自持。”
想起以前年幼时,还可以稳住自己的思春之心,“为言嫁夫婿,得免长相思。”
想着早点嫁人,免得总心中念着,“谁知嫁商贾,令人却愁苦。”
谁知道如今嫁了一个商人却更让人愁苦,“自从为夫妻,何曾在乡土?”
自从成为了夫妻,他就常年在外。】
看吧看吧,果然如此!
李白也是与其他男子一样的,认为女子就总想着依靠男子,总想着嫁人之事,而再不念其他。
在男子的心中,她们就不担心家国大事。
凭什么?
男女皆为人,为何她们就只能围着男子转?
实在是不公!
可许多女子只能在心中想想,不敢说出来, 因为她们知道,说出来不仅改变不了什么,或许还会被夫家嫌弃,日后的日子只怕更加难过。
思及此,不免心中叹息,她们果然是只能依附男子的啊。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
去年他去扬州,在黄鹤楼送他时,“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眼看着船帆远去,“我”的心也跟着他一起走了。】
【“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说是只去一年,谁知道三年还没回来,“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