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李白
【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岑勋、元丹丘和李白三人相聚嵩山,李白写出了满篇金句的豪迈之曲《将进酒》。】
【将进酒读qiāng进酒,是请饮酒的意思,它是汉乐府旧题,是劝酒诗,知道它是劝酒诗后就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正常来看第一句写黄河之由来,下句写黄河之去,黄河从天上来显然是夸张之语,是来自空间上的夸张。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两句感叹人生短暂,青丝成雪不过从早到晚的事情,是时间上进行的夸张。】
东晋。
一说到劝酒,陶渊明就懂了。
先时就听过李白以自己为题材所作的劝酒诗,水平很高。
虽这首诗只看了前几句,但感觉写得更好。
时光匆匆,人生苦短,当然得“实时一杯酒”了。
【那它为什么要突然说黄河说白发呢?】
【其实黄河两句脱胎于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水不会倒流,时光亦是如此,人生苦短啊!要干嘛呢,接着往下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人生得意的时候就该尽兴,尽兴做什么?当然是要喝酒啊!】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操看到这样爱饮酒的李白又皱了皱眉。
虽说他自己也爱酒,但是饮酒不仅误事,还浪费粮食。
尤其是子建也喝酒误事,想起这事情他心中总有点疙瘩,好不容易子建最近安分了不少,若是让他又学到这些,倒是又饮酒误事,大事当前,自己是不会手下留情的。
“咳。”
他轻咳一声,看向正认真盯着巨幕的曹植。
曹植却恍若未决,只是微微蹙眉看着巨幕。
其实他确实心中有些动摇。
打心底里来说,他还是很欣赏李白这份豪情的,并认为自己也应该保持那样的潇洒。
可他也真的担心李白会因为醉酒做出什么不可挽回的事情来。
幕中女子提到过的那事情带给曹植的影响真的很大。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现在没有得到重用有什么关系,生而为人,自己自然有自己的作用,钱用了也没有关系,还可以再赚。】
【让我们喝酒吧,就着牛羊肉,喝上个三百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
“嘶——”
听到此话的众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三百杯,这李白是酒仙吗?
普天之下,爱酒之人何其多也,但是像李白这般夸张的还真是不多见。
西晋景元年间。
嵇康被关在牢房之中。
对于这牢狱之灾他都没什么反应。
生于这个世道,他们都是向死而生的,他早已经做好了离开这个世界的准备。
可现在他也不是没有遗憾。
还想再喝一杯酒,还想再奏一首曲子,方才不负此生啊!
【这会儿才说到正题,“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指名道姓的,快喝啊!可别停啊!“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李白说到这儿,情到深处还要为二人高歌一曲。】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功名利禄这些东西都没什么作用,不如饮酒长醉,“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古往今来那些圣贤死后都销声匿迹了,只有饮者留下其名啊。所以别在意那些了,畅快地喝个够吧!】
东晋。
陶渊明忽然懂了李白先时不赞同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是何意了。
此处并非指他们真就是说圣贤们寂寞,这个寂寞是指的无人理解无人赏识的他自己。
高志之士总是寂寞的。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像曹植那种爱酒之人,当初摆酒宴,一斗美酒值万钱,他们开怀畅饮。】
说到此处,曹植顿了一下。
他一时还没反应过来这个陈王是指的自己。
在后世之人眼中,自己就是个酒徒吧?
同李白一样,是个文才还算不错的酒徒,但是在国事之上毫无建树,自己若是李白的那家庭背景,恐怕比李白还不如呢。
这次他一定不能放弃父亲给自己的机会,一定能将科举之事办好。
后世之人可以的,他们也可以。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你怎么说你没有钱了呢?尽管端酒上来,我们一起喝。“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花马、狐皮裘,让人拿去换美酒,与你们同饮来消融这万古长愁。】
【这首诗很多人的理解都不同,有些人觉得是李白乐观的体现,有些人又说是李白消极的象征,能让人产生完全矛盾的理解,一时给人的感觉就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