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李白
【李白这两年都在江南一带漫游。】
李白的生活真是让许多文人士大夫又羡慕又悲伤。
尤其是那些出身寒门又壮志未酬的学子们,他们对李白颇有些“怒其不争”的感觉。
以往他们知道李白之不幸,却也不能很清楚地理清到底是为何。
如今却是懂了一些,虽然让他们去,或许也不一定能成功,但他们肯定不会那样轻易地就离开皇帝身边的。
在皇帝身边,就算暂时无权,若是能伺候得好了,还怕说不上话吗?
纵观古今,如此多的阉人都能靠着自己的一张嘴权势滔天,以他的才能还不行吗?
【公元748年,天宝七载,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次年,李白得知此事,写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自己的关心。】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王昌龄有些懵了。
他怎么又被贬了?
这才四年,他又被贬了?
叹息一声后,他也冷静下来大概能知道是什么原因了。
可是他又不甘,自己一心做事,却一再被贬,还有天理吗?
王昌龄不相信是自己做了什么危害江山社稷的事情,他不可能做。
【王昌龄也是个被一贬再贬,且最后客死异乡的悲情人物,作为李白的好友,王昌龄也一身反骨,放浪不羁,但是他的科举之路相对于唐代许多文人那还是顺利很多的。】
听到这话王昌龄更傻了。
客死异乡?
他竟会是这等下场吗?
起先他还是怜悯李白,没曾想到自己比李白也好不到哪里去。
作为李白好友……
作为好友的李白此时也顿住了,他的好友们,为何一个个地都如此凄惨?
孟夫子和王昌龄,近年来他们相处甚密,孟夫子已经走了,王昌龄也要离他而去?
他也一身反骨?
这话听着像是贬低,但李白却觉得那才是王昌龄的真性情。
难道做官就不能有真性情吗?
别人不了解,他却是知道的,王昌龄是个好官。
【他参加科举一举中第,几年后又以博学宏词登科,然而考试顺利,仕途却不怎么顺利,李白和他都是一样的怀才不遇,所以自然也就生出了同情之意。】
正是如此,李白才更加同情王昌龄。
他和孟夫子两人就算了,甚至不算是走上了那条路。
可王昌龄却本该是前途无量的,可现实呢?
思及此,李白更加心伤,王昌龄好歹还站在过那样的位置,而孟浩然至少隐居多年,而自己仕没能仕,隐没能隐。
李白哈哈笑了两声,惊得林间的夜鸟都扑棱扑棱地飞了起来。
还真是让人觉得悲哀至极啊!
可哀伤无用,他坦然面对才是对自己最好的。
再一看向巨幕,幕中女子已经在说他的诗句。
可是李白也想不通,王昌龄为何就能被一贬再贬呢?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就是柳絮,柳絮落尽就是春尽之时,而子规就是布谷鸟,首句是起兴,渲染氛围,每个人心中想象到的场景可能都不同,但是“落尽”、“啼”这样的描述显然不是在描述很欢快的场景。】
李白微微颔首,大概就如同此时的场景。
虽说四周寂静,能发出最大声响的就是自己。
可是他却无法感觉到宁静,只是一种寂寥之感。
【“我”听说你去龙标要经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我”将忧愁寄于明月之中,让它随着风陪你去往夜郎之西。】
【又是与明月的互动,虽然在这里并不是重点,却很重要,如果没有这样一句话,整首诗就变得索然无味了。】
说起明月,李白方才觉得心情好了些许,虽然此时没有明月,可明月始终都在。
乌云只是暂时的,甚至不如那些奸佞小人存在的时间长。
所以他爱月,冰冷的月光有时候会比那些人更有温度。
【有些人可能很有表达欲能创作出很多的作品,但是能写出优秀作品的人却真是百里挑一。以至于有时候我们可能会下意识地带着滤镜看李白此类文人,即便李白嗜酒如命,即便李白恃才傲物,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会去在意这些,反而会把这些缺点当成李白的加分项。】
李隆基不置可否,但心里却十分赞同幕中女子的这话。
李白恃才傲物,这实在是太明显了。
他还以为女子会一味地偏袒李白都不会说这些,现在看来是自己想得太多了。
说了才好,不然众人怕是会以为自己多妒忌英才呢。
但就算是李白不恃才傲物,他也有许多的缺点。
自己也不一定会用他。
【不止是我们,当时的人对他应该也是一样的,或许就像我们现在追星,李白也有很多的粉丝,其中肯定不乏女友粉、老婆粉,这宗楚客的孙女宗氏很可能就是其一。】
李白一怔,宗氏?
女友粉、老婆粉,这又是一些新的表达。
意思是很喜欢自己的人吧?
听此意思,都是女子?
【关于李白和宗氏有一个很著名的典故,叫“千金买壁”,传说,当初李白游梁宋时遇到杜甫和高适,这事情我们之前是讲过的,有说法是李白的《梁园吟》就是写在这时,这个作品时间本来就是有争议的,不用太过在意,根据这个典故所讲,当时李白的这首诗是写在一面墙上的,他题诗的时候,杜甫和高适在身边,而那天他们还听到了琴声,弹琴之人就是这位宗氏,宗氏看到了李白写在墙上的诗被深深吸引,于是花千金将那面墙给买了下来,李白也因此与宗氏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