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1 / 2)

🎁美女直播

第90章

李白

【我们之前说过中国人历来讲究的就是一个含蓄美,在文学表达方面更是如此,但是李白仿佛天生反骨。他在《赠汪伦》中这样写道:“李白乘舟将欲行……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元和年间。

韩愈觉得天生反骨并没有什么不好。

至少李白写出来的诗句是撼动人心的,即便是这样一首简单的赠答诗,也包含着深刻的情感。

在李白这里似乎永远也看不到扭扭捏捏。

这些都是他们所要学习的。

当然了,他们也可以含蓄,但含蓄不是虚伪,希望时人能分得清楚。

【含蓄是不可能含蓄的,李白永远都不可能含蓄,开个玩笑,李白当然也有含蓄的时候,但是这首诗跟含蓄扯不上半点关系。从古至今,有多少诗句中会直呼其名的?李白却有许多这样的诗句,“岑夫子,丹秋生。”

、“玉真之仙人”还有这里所提及的李白,汪伦,都是如此。】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也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作诗而已,是有谁规定了诗中不能提人的名字吗?

而且他也不明白。为何明明能够很快,说清楚的事情一定要含蓄表达。

这样难道不好吗?

【但是即便没有了含蓄,我们也不能说李白的这首诗就写的不好。这首诗的语言艺术虽然简单,但其表达的感情却一点也不含糊,直白热情,就是李白跟其他许多诗人不同的一大特点。】

唐,元和年间。

后世对李白那般推崇,难道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这确实是李白的优点,没有错。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句与李白的对比了一下,李白确实十分直接。

可以没人说直接的诗句就是好的吧。

要想说出来怎么好来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所以白居易也只能依靠着自己的鉴别方法。

在他看来,不是为时为事而做的诗句,都没有那般好。

杜甫也没有那般直白,但杜甫诗歌的内容深刻,这是幕中女子都承认了的。

【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这一年发生了很多的事情,第一件就是杨国忠和安禄山的关系恶化,杨国忠跟李隆基说安禄山要谋反并且劝李隆基召安禄山回朝,说安禄山必不会回,没想到安禄山不仅回来了,而且还得到了李隆基的欢心,李隆基甚至想让他做宰相,被劝之后加左仆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险些一口老血喷出来。

他当真是老糊涂了,他为何那般好糊弄呢?

被杨国忠利用还不算,还被安禄山耍得团团转。

这是要气死他吗?

这些人,死了一了百了。

该死!

【第二件大事就是唐兵进攻南诏兵败,说起南诏这个事情还有些复杂。在开元年间,南诏臣服于唐朝,但是后来到了天宝八载,有一个叫张虔陀的官员担任云南太守。这个张虔陀云南太守仗着天高皇帝远,在云南地区耀武扬威,还侮辱当时的南诏国王阁罗凤。】

南诏?

此时南诏也是臣服于大唐的啊。

这阁罗凤,若是受了什么不公的待遇,那可以传到他这儿来,难道这点小事自己还不会为他做主吗?

何苦就到了要打仗的地步?

【阁罗凤十分生气,于是派人去长安告状,但是却因为杨国忠的阻拦,李隆基并没有在意这件事情,故而这事不了了之。阁罗凤一气之下就杀了张虔陀。】

李隆基一呆。

原来是来找过自己了。

这个杨国忠!

又是杨国忠!

“咳咳……”

“父皇,父皇,你没事吧?”

“快传太医!”

【这可倒好,直接给了杨国忠攻打南诏的机会,但是打肯定不是他去打,他举荐自己的亲信鲜于仲通为主将,令他率军攻打南诏,因为好大喜功,在失败之后,杨国忠隐瞒战败的事实,谎报军功。】

李隆基挥手制止了那些人的慌乱。

他认真地看着巨幕,还想从巨幕之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

他其实早已认定了杨钊就是杨国忠,虽然没有证据,为什么会叫杨国忠呢?

自从发出罪己诏,杨钊和那些叫杨国忠的,都被他关了起来。

他一定要想办法知道哪个才是真正的杨国忠。

他要让这个杨国忠不得好死。

【杨国忠这个人大奸大恶,但你要说他想让唐朝覆灭吧,可能他也没有。他并非一个很有政治远见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许假如有人给他足够多的利益,让他将唐朝覆灭,说不定他也会愿意去做,他就是这样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包括同年的谎报灾情也是同样的动机。】

对,还有谎报灾情一事。

李隆基简直难以相信,自己英明一世,竟在这人手里栽了这么多的跟头。

但是女子的话也给了他警醒,只是一味地让那些臣子臣服于自己是不够的。

那些没有政治远见的人放在身边都十分危险。

不如不要。

【虽然这些事情李隆基都被蒙在鼓里,但是上至官员,下至百姓,许多人都是知道的。然而他们会怨恨杨国忠吗?】

【当然会,但他们不仅会怨恨这个始作俑者,还会怨恨最高权利者也就是给予杨国忠这些权利的皇帝李隆基,甚至会直接怨恨整个朝廷。也正是抓住这一点。后来安禄山才以“清君侧”的名义谋反。】

一定不要。

李隆基狠狠咬牙。

这些道理他不是不明白,朝廷的威信就是这样一步步消失殆尽的。

他甚至觉得始作俑者,不是杨国忠,而是自己。

若是没有自己的纵容,他怎么敢?

【剑南兵大败于南诏之后,李白写下了《书怀赠南陵常赞府》,这首诗中清晰地表达了他对时事的担忧以及自己对此无能为力的愁绪。】

李白也在想。

面对这样的情况,他能怎么办呢?

入伍从军吗?

可他一个人,能改变什么?说不定连自己的命都没办法从战场上拿回来。

而且他不认为自己应该是在前线厮杀的小兵,他要做也应该是一个指挥者。

【李白的诗在很多时候开头都十分直接,甚至是有些突兀,这首诗也是如此,并没有什么委婉的渲染,不是直接写道:“岁星入汉年,方朔见明主。”

这里的岁星就是木星,指的东方朔,这在《太平广记》中有记载,说他是岁星下凡,当然这只是传说。】

【当年东方朔侍奉汉武帝,李白也是一样。侍奉明主,然而却“调笑当时人,中天谢云雨。”

因为嘲笑了当时朝廷中的那些人,所以只得谢恩离开皇宫。】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刘彻有些郁闷,自己小看了东方朔也就罢了,难道他也是因为那些趣话被自己罢官了吗?

幕中女子越是提及此人,他的心中就越发不安。

不过好在这些事情还没有发生,他还有机会去处理,并不难办。

【“一去麒麟阁,遂将朝市乖。”

一朝离开了翰林院。就是与那大明宫长久的分开了,“故交不过门,秋草日上阶。”

曾经很好的朋友也不上门了,门前台阶上都长满了秋草。是一种很凄凉的感觉,完全可以想见李白当时是很不想离开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心中仍旧怀有不甘。】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没错,根据幕中女子提到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