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李白
【我们之前说过中国人历来讲究的就是一个含蓄美,在文学表达方面更是如此,但是李白仿佛天生反骨。他在《赠汪伦》中这样写道:“李白乘舟将欲行……不及汪伦送我情。”
】
唐,元和年间。
韩愈觉得天生反骨并没有什么不好。
至少李白写出来的诗句是撼动人心的,即便是这样一首简单的赠答诗,也包含着深刻的情感。
在李白这里似乎永远也看不到扭扭捏捏。
这些都是他们所要学习的。
当然了,他们也可以含蓄,但含蓄不是虚伪,希望时人能分得清楚。
【含蓄是不可能含蓄的,李白永远都不可能含蓄,开个玩笑,李白当然也有含蓄的时候,但是这首诗跟含蓄扯不上半点关系。从古至今,有多少诗句中会直呼其名的?李白却有许多这样的诗句,“岑夫子,丹秋生。”
、“玉真之仙人”还有这里所提及的李白,汪伦,都是如此。】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也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作诗而已,是有谁规定了诗中不能提人的名字吗?
而且他也不明白。为何明明能够很快,说清楚的事情一定要含蓄表达。
这样难道不好吗?
【但是即便没有了含蓄,我们也不能说李白的这首诗就写的不好。这首诗的语言艺术虽然简单,但其表达的感情却一点也不含糊,直白热情,就是李白跟其他许多诗人不同的一大特点。】
唐,元和年间。
后世对李白那般推崇,难道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这确实是李白的优点,没有错。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句与李白的对比了一下,李白确实十分直接。
可以没人说直接的诗句就是好的吧。
要想说出来怎么好来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所以白居易也只能依靠着自己的鉴别方法。
在他看来,不是为时为事而做的诗句,都没有那般好。
杜甫也没有那般直白,但杜甫诗歌的内容深刻,这是幕中女子都承认了的。
【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这一年发生了很多的事情,第一件就是杨国忠和安禄山的关系恶化,杨国忠跟李隆基说安禄山要谋反并且劝李隆基召安禄山回朝,说安禄山必不会回,没想到安禄山不仅回来了,而且还得到了李隆基的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