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李清照
【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李清照生于济南,她的父亲李格非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早在上次幕中女子说到他和李清照的恩怨时苏轼就一直在想自己会有什么事情与一个小姑娘产生恩怨。
直到后来他才想明白了,这其中或许并不是他和李清照的恩怨。
他们两人之间最大的联系可能就是李格非了。
八年前,章惇为相,李格非因为自己被贬。
李格非既然已经被认定是自己一党的人,就这样的事还不知道有多少。
而李清照孝顺,因为她父亲的事情而埋怨他也是正常的。
【苏门后四学士与苏门四学士一样,都是苏轼的学生或者受过苏轼的教导,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被称为苏门四学士。这四位是由苏轼亲自宣传进而大火的文人,而苏门后四学士也是苏轼文学的传人,只是后世知名度没那么大。】
幕中女子所说的这几人都是苏轼的得意门生。
尤其是少游,颇有屈、宋之才。
只可惜他们也如同自己一样,不停地遭受贬谪,生生地蹉跎了这半身,浪费了一生的才华。
少游与子由同贬雷州,想来也能互相扶持着,倒还算好。
【李格非著作甚丰,也有许多的藏书,而李清照的母亲是状元的孙女,这里有点争议,有说是李清照的生母的,有说是她继母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李清照小时候是在这位母亲身边长大的,故而李清照从小就是生活在这样文学氛围浓厚的环境里。】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记起幼时时光,确有父母谆谆教导,才让李清照有了今日。
若自己只是一个乡野村夫之女,恐识字都难。
古往今来,家学渊源对子女的影响确实很大。
李清照想,等她与官人有了孩子,定也会好生教导,让孩子成长成才。
不过,此处……
李清照记起了先时幕中女子说的话,为何自己的母亲不配拥有名字?
这就是幕中女子所谓封建社会女人的地位?
【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评价李清照少负诗名,才华横溢,“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评价不可谓不高。】
文人自古相轻。
听到这样的评价,许多文人士大夫便不服气了。
李清照凭着自己父亲的关系得了晁补之等人的赞赏,小有名气罢了。
这就开始贬低他们这些人呢?
不少人拿出幕中女子说的李清照对苏轼的评价做文章。
小小年纪,不尊前辈,简直目中无人!
这王灼也不知是何人,这样的话也是随口说的?
【关于李清照年少时期是在家乡长大还是在汴京,各位老师有不同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李清照是在六岁时跟着父亲李格非去到汴京,但肯定也偶尔会回到家乡,如果是在汴京生活的话,这年少出名的可能性要大些。】
【李清照的年少诗名因何而来我们已经无从得知,而我们知道的真正令她初露锋芒的是她的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流传下来的词中一共就两首如梦令,这两首都十分有名。】
赵明诚这时才扭头看了李清照一眼。
只见李清照两眼放光,似是十分期待幕中女子对她的评价。
李清照有才,作为丈夫,他是知道的,他也一直引以为傲,并没觉得女子不该读书识字。
可幕中所涉及的改嫁之事,却真真让他心中难受。
若说气倒也没了,他也看出来李清照百般想着安抚自己,然而自己总拉不下那个脸来。
今晚本该说开了……
稍后吧,等巨幕歇了,再好好说说。
他终归是不可能放开李清照的,至于日后,日后之事且日后再论。
【这首《如梦令》作于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想起那天日暮,在溪边亭游玩,醉得都快不知归路了。这里的“常”一作“尝”,可以理解为常常,可以理解为曾经,都可以,并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记忆中的内容。】
说起来李清照已经有些日子没再回忆起从前在章丘的日子了。
那时候父亲没有涉及这些麻烦事,自己也成天只有快乐,确实是无忧无虑的一段时间。
那段时间对自己来说也确实比较重要。
曾经饮酒,随意而饮,如今饮酒却愁多于喜。
【而这里的沉醉也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有酒而醉,是真的醉,李清照很爱酒,陶渊明也是她的偶像,在她的词作当中多数都能见到“酒”字。这次更甚,竟连回去的路都不知道了,另外这首词还有别名《如梦令·酒兴》。】
东晋。
众人终于把住的地方简单地收拾出来了。
因为走得急,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得他们自己准备,到了之后才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一开始还可以凭着满腔的热情,但时间长了便有些气馁了。
尤其是不懂事的孩子成天嚷嚷着要回家。
好在是山里别的东西没有,吃的东西不愁。
也不知是谁想了个法子,少给孩子吃点东西,而后用吃食哄下来。
野鸡野兔一烤,哪还舍得走?
好容易把小孩儿哄去午睡了,陶渊明在新院子里乘凉,正好见巨幕又现。
这李清照对自己的喜欢先时幕中女子都已经说过了。
易安居士,听起来倒有几分意思。
【另一种解释则是无酒而醉,为风景而陶醉,当然了这两种沉醉是可以共存的,所以我们倾向于她在为美景陶醉的同时有酒而醉,因为接下来她说:“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已经尽兴了,众人赶紧趁着夜色划船往回赶去,可是醉得都不知归路了,能回得去吗?果不其然,竟是走错路将小船行到了藕花深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冶还不知道日后自己会成为唐代四大才女之一。
如今只是一个小小女道士的她不知有多羡慕李清照,李清照出身名门,一看便是由父母宠大的,身负才能没有被埋没,而且这千古第一才女的名头可当真让人艳羡啊!
李冶也想象李清照一样,可她从一开始就已经输了。
她不知道自己要如何努力才能摆脱此时的困境。
“误入藕花深处……”
李冶喃喃念叨,她已经多久没有这般自在的生活了?
【大家开始惊慌了,怎么出去啊!“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慌乱吵闹间,惊飞了停栖洲渚上的一滩水鸟。】
【这里的“争”是奋力的意思,也有一说是通“怎”,不管是哪种,都挺有意思的。】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植点头,确实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