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1 / 2)

🎁美女直播

第102章

李清照(捉虫)

【李清照和赵明诚二人婚后的那段日子过得应该是不错的,从李清照的词作当中就可以看得出来,这段时间她写了许多带花的作品,《庆清朝·禁幄低张》是一首暮春三月的赏花词,而《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这是一首展现了浓郁生活气息的作品。】

词作瞬间被展示在了巨幕之上。

“女子就是女子,写的都是些花花草草之类的小物,全无气势。

“浑说什么呢?男子就不爱花了吗?《诗经》、《楚辞》中的花花草草还少了吗?”

“就是!何时有无气势成为了评判诗词优劣的准则了?”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蓦然从李白那样肆意豪放的风格转换到李清照这样清新婉约的风格让屈原跟其他人一样有些不习惯。

他起初觉得这是诗词之间的差别,毕竟李清照的那两首诗也不像她的词那般。

但是他可还记得苏轼,苏轼之词也不似这般的,那这就只剩下风格不同的缘故了。

虽起初不大习惯,可他也莫名地有些中意李清照的词,她此中对花的描写让他产生了一种奇怪的共鸣。

【男生可能不大明白花这个东西在女生心里的浪漫意义,几乎没有女生是不爱花的,李清照亦是如此,其实她不止是在这段时间写花,甚至可以说是写花无数,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他们位于青州的院子都是李清照叫人打理的,院中种下了好几株梅花。

梅是许多文人都爱的,赵明诚也知道李清照喜欢,倒也没太在意。

以往冬日,见李清照喜欢踏雪赏梅,他也总劝李清照莫要着凉,倒是显得有些不解风情了。

【这首《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写女主人公买花、戴花的场景,描写生动活泼,充分地显示了女主人公恣意潇洒的性格。】

“哎呀,这木兰花戴在头上吗?那么大一朵,不成花怪了吗?”

有些唐宋以前的人们还不懂词的真正构成,虽听女子解说过许多,却还是不由地把词当成乐府诗来看待,于是有些不太能读懂的人便以为这首词便是写的木兰花。

“这可不是木兰花?没看到一枝春之句吗?”

有人看得懂,连忙嗔怪。

“不是写了木兰花吗?”

众人吵嚷间,女子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首先,减字木兰花只是一个词牌名,大家不要以为这首词是写木兰花的,它只是一个词曲调的名字而已,所以并没有限定题材与创作内容,苏轼创作了十多首减字木兰花,其中题材特别广泛,有写景、酬赠、咏物、游戏等等。】

原来如此,原来这词与乐府诗是不同的。

乐府诗一般限定了固定的内容的。

【我们来看看李清照的这一首,“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在卖花的担子上,买了一枝待放的梅花。“一枝春”常在古代诗词中指代梅花,它最早出现在南朝时期陆凯赠予范晔的一首五言诗《赠范晔》中。】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自此“一枝春”就用来代指梅花和赠别。】

“瞧吧,我就说了,此一句与木兰花无关,陆凯之诗如此有名,竟有不知的,当真俗人也。”

方才那人的话得到了证实,便越发地趾高气昂起来,惹得另一人面红耳赤,暗下决心得多读点书。

他们读书人之间时常如此,学业精的总爱嘲笑不善学之人。

可偏偏人是有真才实学,就是强词夺理,也说不过人家去。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清晨的露水在色彩鲜艳的花色中留下痕迹,让花也显得楚楚动人。】

【这上片主要就是写卖花,卖花郎挑着担子将春色送到了大街小巷,让人感受到一片生机,原本生机勃勃的场景该是让人也如同新生,可是作者却换了个角度将梅花拟人化,说这被折的梅花泪染轻匀,更突出了词人的爱花之情。】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前朝爱花者众多,这后世亦是如此。

然而前朝爱的是那些梅兰竹菊,后世还是那些。

周敦颐不理解幕中女子所强调的几乎没有女生是不爱花的是何意,男子就有不爱花的吗?

在他看来还是少数,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虽说他觉得爱梅的人太多,显得有些俗气,就如同许多随波逐流的人一般,但他得承认这李清照的描写还与旁人略有不同,是带着点女子的韵味在里边的。

说不出哪里不同,可女子的诗词确实与男子拟作有些不一样。

他想,等他下来了可以多看看,探查其中奥秘。

然而不仅是他,李白、杜甫,还有许多其他的文人也都在思考这事情。

他们都是写过女子口吻的诗词的,先时还特地被幕中女子拎出来说过,他们也想知道女子的想法到底与他们有何不同。

可如今一看,不也是如此吗?

买了花,不还是为了给郎君看?

不过似乎也不是,李清照有这样的诗句,但他们也没法忘了先时讲过的李清照的诗词。

她可以谈 史论今,她也有自己的游玩生活。

或许在她的世界里,并不是以夫为天的,但这首词显然有那意思了,得再往下看看才能更好地得出结论。

【而在清晨的早上能有闲情逸致买花可不是我们这种996、007可以做到的,足以证明女主人公生活的闲适安逸。】

996?007?

此非年份乎?

他们听着幕中女子的话能知道这几个符号所代表的数字,却不懂其中含义。

怎么听起来像是在指人?

没给他们思考的时间,下一句的解释已经来了。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怕郎君看到花会觉得“我”没有花好看,于是插在鬓间,让他能更好地比较。“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看吧,前一首写女子对男子的暗暗爱慕,这一首又写成婚后女子对男子的在意。

这世道的女子不正是应当如此吗?

其实许多人并不是真的喜欢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

自己的妻子端庄大气有才华,哪个男子不喜欢?

可书读得多了,想法便多了,能言善辩家中便没那般安宁了。

所以许多人一边羡慕着赵明诚有如此妻,又在心中暗暗地嘲笑赵明诚被妻子掩盖了光芒,可还是羡慕。

凭什么一个不如李清照的人都能有这样的妻子,而他们没有呢?

他们只能在心中想,这赵明诚或许是个人物,只是幕中女子还未好好地说到。

至少,人家家中是有权有势的吧。

【下片主要写女主人公戴花,反应她的心理活动,就这么几句,我们就能从其中猜出千言万语,怕郎君觉得自己没有花好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怀疑呢?是不是平时郎君总这样打击女主人公的自信心?是不是郎君在外面有人了?是不是自己昨儿个没睡好,面色不佳?是不是只是两人之间的闺房之乐呢?】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赵明诚可从未想过这些。

花自然好看,可如何能跟人比?

他平时里因着李清照爱花,也渐渐爱看,可他从未觉得李清照不好看过。

她醉时的模样、意气风发的模样、哪怕是没睡好的模样,哪一样都是极好的,自己都是极喜欢的。

可自己真心如此,她怎舍得改嫁呢?

看到幕中女子猜测这郎君养外室他才反应过来,难道是因为他曾有过小妾吗?

就算有过又如何?

还有人能越过她的地位去?

赵明诚觉得成亲好几年,自己似乎并没能完全地了解李清照。

【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处,一千个人能从同一句话中读出一千个意思。在文学欣赏过程中,很多人都试图将他人拉入自己的阵营,所以才会出现了许多对立的流派,其实可能各方本无需对立,但想要自己的观点立得住前提条件就是对方的观点不成立,因此他们才会去抨击对方,于是产生了许多的辩论,这是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

众人不太明白幕中女子说这个的真正意思,是想劝他们不要去抨击与自己持不同观点的人吗?

其实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到底大家并不是不懂。

但既是有了不同的观点那就难免会有比较。

有时言辞激烈了,就容易争论。

有争论也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很多时候在困惑时茅塞顿开都是因为有了争论。

若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那争论起来可能是酣畅淋漓的,只别无理取闹就很好。

女子似只是随口一提,很快又继续谈论词作。

【其实我个人是不怎么喜欢这下片的,感觉有上片就够了,我已经完全能想象女主人公独美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