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中女子又来了。
即便巨幕出现那么多次了,幕中女子总能找到新的花样贬低他。
他甚至有时候觉得幕中女子说得已经够多了,再说多些恐怕会得不偿失。
可是面对巨幕,他们所有人却都束手无策。
【但是我个人倾向于这首词中的徐娘傅粉指的不是何晏傅粉,而是指的梁元帝萧绎的妻子的女主人公徐昭佩,这个徐昭佩并不是什么好人,不仅生性放荡而且妒忌心很重,甚至还与和尚、侍从私通。】
【她私通的侍卫名叫暨季江,暨季江说她“徐娘虽老犹尚多情”,后来人们就用“徐娘半老”形容中年妇女风韵犹存。】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杨玉环的心更凉了。
她就猜到李清照不是在帮她,将她与这些人相对比。
从此以往,她在世人眼中恐怕更是祸国殃民般的存在了。
【这里提到的傅粉一事应该是指的徐昭佩和萧绎是政治联姻,再加上徐昭佩长得不好看,萧绎也不怎么喜欢她,很少去她住的地方,徐昭佩就很生气,因为萧绎有一只眼睛是瞎的,所以每次他去的时候徐昭佩就在半边脸上化妆等着萧绎来借此羞辱对方。】
【萧绎对她的行为很是痛恨,后来逼她投井而死,据传萧绎还为其写了一首《荡妇秋思赋》,但是这只是传说,并无史实依据。】
“呸!这种女子,死了算是便宜她了,不知廉耻!”
不守妇德,与人私通,这可是大忌,普天之下有谁能受得了这样的女子。
许多人当街就开始破口大骂。
“那萧绎又是什么好东西吗?若不是他,南梁会亡?还烧了那十四万的书卷,寒了多少读书人的心?”
【这几句的意思应该是,给韩寿偷香,徐娘画半张脸的妆容都不算什么新奇事,可别用这些来比拟白菊。】
【她们四个人都不像白菊,谁才像呢?“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细细看来,也就屈原和陶渊明的风度与之相宜了,李清照选择的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中评价最高的两人之一,说明她认为白菊品行高洁,她自己也不愿与腐败的世俗同流合污,而是选择跟随那些高洁之士的脚步。】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屈原惊讶于这些后世之人。
这些天通过巨幕,他了解了许多以前从未听说过的事情,有些事情竟比当世发生的事情还要荒谬。
若真论起来,幕中女子盘点过的他们这些人还勉强算是正常人。
可惜他们这些人往往没有一个好的结局,反而让那些奸佞小人春风得意。
真是苍天无眼。
【“微风起,清芬蕴藉,不减酴釄。”
微风徐来,带着淡淡清香,不比荼蘼花差。“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秋渐渐深了,白菊如雪清白,似玉坚瘦,还总对人有着无限的情意。】
东晋。
李清照的词读起来让人挺舒服的,可与延年一般,词句难掩雕琢痕迹。
但若论起来,那还是李清照的更胜一筹。
若是往常陶渊明也不敢相信,自己能这般去评判一个女子的创作。
可自从巨幕出现了,他也才真正意识到,即便是在这写诗作文之诗事上,女子也是可以与男子一样有优秀之作的,李清照的词甚至能超过许多男子的诗文。
【“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汉皋解佩”现在是指男女爱慕赠答,不过这里不是这意思,它出自《太平御览》,说的是以前有个渣男郑交甫,他到汉皋台这个地方遇到了汉皋女神,两位神女身上带着很大的珠子,郑交甫就上前花言巧语地索要,而那时候这种赠与就是给定情信物的意思,结果神女还真就把那珠子给了他,但是对方可是神女,他当然没能得逞,词句中指的应该是神女对郑交甫失望而含愁凝视对方,白菊就像这时候的神女。】
【而“纨扇题诗”指的是班婕妤写的《团扇歌》,汉成帝时,当初赵飞燕受宠后,班婕妤失宠,作此诗,现比喻弃妇的遭遇。这里是说白菊又如题扇时流泪神伤的班婕妤。】
公元前8年,绥和元年。
汉成帝刘骜最近是焦头烂额。
王莽跑了,一家人跑得无影无踪,他找了这些日子都没能找到。
朝臣们每天发了疯似的上奏折,他是一个也不想看。
为了不让人觉得他沉迷酒色,他便为了子嗣雨露均沾,却天天地听后宫那群人哭闹,他都快被烦死了。
刘骜在脑子里过了一下班婕妤和赵飞燕,不禁一声长叹。
若是巨幕不曾出现过就好了,一切还没发生,那他就还是那个无忧无虑、高高在上的皇帝。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有时明月清风,有时浓雾暗雨,上天让白菊在憔悴中尽显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
纵使加倍爱惜,也不知其姿容能留多久。】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抿了抿唇,词中写的不是白菊而是她自己,不管是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她都要“憔悴度芳姿”,哪怕不知道自己的芳姿能留几时。
不与同流合污自是不必说。
李清照虽还年轻,但这几年她也见识不少。
几年时光,寻不出几天能与在青州这段日子一般悠闲,她希望她和官人之间不要出现幕中女子所说的一些变故。
若是能将变故扼杀于此就更好不过。
说起这个,李清照又将忧愁之心放到了整个大宋。
她希望圣人见了巨幕,也能将大宋保住,不要什么北宋南宋。
大宋,一个就够了。
【“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只要人情相适,不需要再去追忆屈原行吟于楚泽畔,也不需要追忆陶渊明采菊于东篱边。】
若是没有那些忧愁,若是当世有屈原、陶潜之流。他们又何须追忆古人?
东晋。
一时间,陶渊明有一种自己将要被遗忘的感觉。
因为那幕中女子所处的后世年代看起来实在是太美好了。
他们那般美好为何还要来追忆他们呢?
不,似乎也不是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