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李清照
【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李清照三十八岁,这时候赵明诚任莱州知州,李清照离开了居住十多年青州前往莱州与之相会,但这时候两人之间显然有了隔阂。】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三十八岁。
女子刻意强调这个年纪是何意,是为了说明她已经人老珠黄所以被官人不喜了吗?
这样的事情李清照不是没有听说过,相反已经听得麻木,然而在觉得正常的同时却从来没有认为这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人大抵都是这样,总对一些事情充满着盲目的自信。
【或许因为两人无子,又或许是因为赵明诚纳妾的缘故,他们两人似乎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赵明诚极少在李清照的面前摆脸色,可现在他却实在是忍不住了。
若是因为无子闹成那样,倒是挺正常的,但是听幕中女子的意思,是说他和李清照之间没有孩子竟是他的原因。
此女真是胆大妄为,什么都敢说,她如此一说,日后他出去还怎么见人?
赵明诚的心像是已经沉入了大海,他虽不是家中独子,却也是被觊觎厚望的,他怎么能没有孩子呢?
以往母亲不是没有催过,但他们二人年纪轻倒也没太在意,是不是该请大夫来看看呢?
【李清照到莱州之后,丈夫不再像从前那样对她百般呵护,而且还醉心于官场冷落她,这自然令李清照不快,她的《感怀(并序)》中有提及这事情。】
也不知是因为夜深了,还是因为这巨幕提到的事情,院中的气氛已经慢慢地冷了下去。
两人都没言语,假装认真看着巨幕,其实心中已经是惊涛骇浪了。
【这首诗的序言大概的意思是说李清照在宣和三年八月十日来到莱州,她一个人坐在屋子里,以往喜欢看的那些书这里都没有,在小几上看到一本《礼韵》,就随便翻了翻,翻到“子”字就以此为韵,作了首感怀诗。】
李清照努力不去多想,把注意力都放在巨幕上。
她是最爱书的,就算是去找赵明诚怎么会不带自己喜欢的书呢?
而且他就算心变了,喜欢读的书该也不会变,他那处竟也没有?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破败的屋中书案上没有诗书史集,就像当年袁术兵败后发出的那句“袁术止于此乎!”
当真是落魄异常!】
【公路是袁术的字,袁术是三国时期割据群雄之一,也曾经辉煌过,后来被曹操等人打败,这里主要以此作一个比喻。】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操冷哼一声,以袁术做比,看来当真是气胡涂了。
他对这些儿女情长本不敢兴趣,可是却又想了解了解那后世出现的体裁。
当然也想在后世的诗词中听到有关于自己的能助他们成事的评价。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这两句是在讽刺赵明诚,青州从事是好酒的意思,出自《世说新语》,传说当年桓温手底下有个人很懂酒,他把好酒就称之为“青州从事”,因为青州有一个齐郡,齐又和脐同音,而好酒的酒力能一直到达脐部,所以就这么称呼了。】
【嗯……怎么说呢?其实就是一个很无聊的谐音梗,没点脑洞真想不出来,而他把次酒比作平原督邮,也是类似的谐音梗。】
【孔方兄指的是钱,出自《钱申论》,大家不需要深究,这几个典故在诗句中看到知道是什么意思就行了。】
【李清照在这里讽刺赵明诚只知道酒宴、钱财这些无聊的事情,其实他们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很幸福就是因为志趣相投,这时候两人之间的兴趣开始走向了不同的方向,杨合林曾评价这首诗,“字里行间颇见其不悦之色”,显然,对于这样的赵明诚,李清照是很不满意的。】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莫说是李清照,就连赵明诚自己也是不满意的。
他怎会只知道酒宴钱财呢?
他若是只知道钱财,那便不会花如此多的银两去大量购买那些金石了。
而酒肉穿肠过,那更不可能了,若是先时所说的醉心于官场那还有点可信。
不止是他,就连李清照也应该明白,没有权力什么都不是。
若不是他们太弱小,他们的父母以及他们也不必遭那么多的罪。
所以他不认为自己奋斗于官场有什么错。
那李白、杜甫不都是醉心官场之人吗?
思及此,赵明诚轻咳了一声,拿他二人做比,实在算不得什么好兆头。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作诗要闭门谢客,在自己的居所里焚香才能有好的想法。“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在这安静的环境中,“我”得到了两个挚友,乌有先生和子虚先生。】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乌有和子虚,那不是司马相如文中提到的人物吗?”
刘彻自言自语道。
他一开口,身旁小黄门自然不能怠慢,连忙点头哈腰地答道:“陛下圣明,正是呢。”
司马相如这些有名的作品几乎人尽皆知,所以小黄门也是能确定文中有这两个人物的。
刘彻喜不自胜,一个司马迁,一个司马相如,还有霍去病、卫青等人,都是他手底下的能人。
他们在后世的评价那么高,刘彻脸上也有光。
【这句话也有着调侃讽刺的意味,子虚、乌有都是司马相如《子虚赋》中的人物,《子虚赋》讲的是战国时期楚王派子虚去齐国访问齐王的故事,文中说这个子虚到了齐国之后,齐王就领着齐国的游猎人才陪着子虚做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游猎活动,活动结束,子虚和乌有就谈起了这次的事情,结果子虚不断地捧吹楚国贬低齐国,说齐国的游猎不如楚国,乌有反驳他不应只说这些享乐之事,应该说说楚国德政功业。】
【司马相如主要借这个故事劝谏当时的统治者骄奢淫逸的行为,而这里李清照说自己和这两位先生成为了好友,其中是有讽刺赵明诚贪图享乐的意思的。】
刘彻:“……”
说他骄奢淫逸。
朝中本来就有许多人对他不满,这他是知道的。
可他大汉朝地大物博,国库充盈,何必在意那点?
钱是他们这般小气地节省下来的吗?
那是他打出来的!
【然而,在古代很少会有两个人关系不好就离婚的想法,尤其是女子一般讲究一生一世一双人,所以,即便赵明诚让李清照失望了,但李清照也并没有要与之分开的意思。】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离婚,是和离之意?
虽然在如今的大宋朝,和离算不得什么大事,是符合律法的,可和离后她又当何去何从呢?
李清照想到了预告中自己将那人告到公堂的事情。
还能有人比你赵明诚对自己好吗?
赵明诚尚且能变心,何况他人乎?
想着想着,她的想法就开始偏了,她想即便到时候她与赵明诚真的走到了那么一天,她也不会再嫁了。
一人读诗饮酒,不好吗?
她甚至都有些看不上写那些闺怨之词的自己了。
但转瞬她便想通了,那不一样,先时她与赵明诚的心还是在一起的,那般会更觉心中难平。
若是真像幕中女子所说,他会变心,那她也不必留恋。
【正所谓一叶知秋,这些官员们这样贪图享乐,连自己的妻子都看不下去,这不仅仅是赵明诚一个人的变化,而是整个社会的变化,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军突破东京,宋徽宗、宋钦宗以及一众妃嫔、大臣都被俘虏,史称“靖康之耻”。】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虽然不该有庆幸的情绪,但是李隆基还是忍不住在心中舒了一口气。
还好他逃了,如若不然,或许他也会同这什么宋徽宗、宋钦宗一样。
一想到皇帝、妃嫔、大臣,几乎所有人都被俘虏,李隆基就后背发凉。
若是他碰上这样的事情,他恐怕会直接咬舌自尽。
恐怕死了都没办法去见列祖列宗。
他原以为安史之乱就已经够离谱的了,又出现个靖康之耻,还真是……
李隆基轻笑一声,还真是没人能轻易逃得过这命运的捉弄啊。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赵祯一惊,手上的茶杯啪嗒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虽然这里面没有他,可是得知自己的后人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还是忍不住地心尖颤抖。
那么多人都被俘虏,难怪会灭亡。
“有……有何办法避免吗?”
他颤颤巍巍地开口,可现在谁能给他准确的答复呢?毕竟连失败的原因都还不知道呢。
众人眼观鼻鼻观心,谁也不打算当这个出头鸟。
但众人也都在心中开始思考对策,然而对策却也不是那么好想出来的。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