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李清照
【赵构自从南渡建康,一直在向金人求和,甚至表示“愿去尊号,用正朔比于藩臣”,意思就是承认金朝的封建正统地位,而自己为臣,但是金人并不接受他的求和,面对不断南下的金人,赵构毫无办法,只能不停地逃离,他辗转南方,追寻他脚步的李清照也一直在奔走。】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赵匡义早忍不了这后世的皇帝了。
一个一个的怎的如此懦弱?
皇宫被洗,帝王被劫,有了新帝对敌人俯首称臣,这大宋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想到幕中女子说他北宋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弱,他更是火上心头,这是看不上他大宋皇室。
他下定决心定要改变这样的情况,却也只能得到任重而道远的结论。
如今南方才刚统一,北汉还整日联合辽国对抗大宋,想要大宋真正强起来,还早得很。
但他心中也记住了,他不能让军事成为大宋日后的短处,同时也不能留下祸患。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赵佶不知如何避免,只能找蔡京等人商量。
蔡京还没来,他心里已经急得不行。
只一味在心中默念太乙救苦天尊。
不过其他的他暂时没法解决,有件事他倒是想得明白,绝不能让赵构成事,这么个懦夫,怎能让他做了帝王?
青州。
李清照突然为自己不值,这样的帝王,她追着去做什么?
然而她又觉得悲哀,他们身为大宋的子民,连官家都靠不住,还能靠谁呢?
【公元1131 年,绍兴元年,李清照来到越州住在一个姓钟的人家,结果没想到卧榻之下的文物被挖洞偷走,李清照心伤,无奈只能重金求赎,结果过了几日钟家钟复皓便拿着十八轴书画求赏,李清照这才确定恶魔在身边,可她孤身一人却毫无办法。】
赵明诚心中隐隐发紧,涩涩的。
他与李清照成亲几年,不是没有感情,他如何舍得李清照吃苦?
自己走了,留下她一人,带着那些重物,还要在战火纷飞中四处奔波,得多苦?
这几年她跟着自己,日子不说锦衣玉食,但也是衣食无忧。
赵明诚也自责,自己该劝说她不必太在意这些东西的,可这些东西不止是他的心血,那也是李清照的心血。
实在没忍住,赵明诚长长地叹息了一声。
李清照没看他,只转头为他倒了杯酒。
如今的日子,竟如此难得。
【据说后世张居正读了李清照的事迹后辞退了一名钟姓官员,原因就是他不仅姓钟,而且来自绍兴,可想李清照的故事感染了古今不少的人。】
明,万历年间。
这事情确实是张居正做过的事情,如今想起来张居正还有些内疚,因为这事情做得不妥,颇有迁怒之嫌。
但那钟姓一家确实可恶,李清照也确实无辜又可怜。
【然而李清照的不幸不止于此,许是因为这次的文物被盗让李清照意识到自己一个人孤立无援,生活实在难以为继,所以当她遇到一个对她无微不至的男人张汝舟,再加上弟弟的劝说,李清照选择了嫁给张汝舟。】
“咳咳……”
赵明诚一口酒卡在嗓子眼儿还没来得及吞下去就被惊得呛到了。
自从在预告看到这事情,赵明诚没一日忘记过,就连假装不在意都装不出来。
他们关系那般好,李清照怎能改嫁呢?他一早这么想,早想知道事情始末了。
可没想到幕中女子竟这三言两语就说完了,几乎没带任何感情。
赵明诚知道自己怪不了李清照,前有他自己负了李清照,后有自己身死无人护她,若幕中女子所言都是事实,他怪得了谁?
但他也没办法欣喜就是了。
【这事情在历史上有争议,有人认为李清照并未改嫁有人反对,有人认为张汝舟骗婚也有人反对,但不管李清照是否改嫁,至少我们并不能因为她改嫁与否来否定她的文学成就。】
李清照不知道自己为何要改嫁,算起来那时的她该已经四十八岁了。
她还会因为一个男人的无微不至嫁给对方?
弟弟的劝说就能让她听?
也不太对。
要不就是这时她鬼迷了心窍了,要不就是此事根本没有发生。
她没这个心,心中对赵明诚的歉疚也就没了,赵明诚若因此就不搭理她,她也不想再哄了。
【据传张汝舟也是因为李清照手中的文物才与之亲近,谁知成婚之后发现李清照并无多少财产,剩下那么点还不愿意给他,于是他恼羞成怒,甚至还动手。不过几月,李清照忍无可忍,将对方一纸状书告上公堂,告的是什么呢,告的并不是张汝舟打妻,如果只是这样告,她可以与张汝舟和离,但对方什么也不会损失,她还得坐牢,于是她将对方科举造假之事告诉了官府,查实后张汝舟被罢官。】
众人一阵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