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辛弃疾(小修)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再说起闯金营之事,辛弃疾依旧自豪,但若说高兴也没有。
因为当时的怨恨直到现在还犹记心中。
恐怕要真正地将那些金人完全地打败,他才能真正放下。
【这首《鹧鸪天》大约创作于公元1200年,庆元六年,那时候的辛弃疾历经蹉跎,已经六十一岁了。】
【他回忆当年之事,“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当初年少,带着万千兵马旌旗飘飘,穿着锦衣的骑兵渡江南归冲破了敌军。当年辛弃疾带着几十人闯敌营后,而后带着叛徒张安国和上万义军摆脱金兵南奔渡过了淮水。】
【后来张安国被处置,但宋高宗却没有抗击金人的决心,而且他担心起义军对他不利,于是义军就这样被他轻易解散了。】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岳飞如今在军中威望渐高,仿佛一切都进入了正轨。
可他心中却很清楚,宫里边确实没有抗击金人的决心,如若不是因为有着巨幕让他们不得已这样做,恐怕如今还是会像先时那般。
自古以来,起义军都是斗志最强的,由他们来对付金人是最好不过的了,而官家却轻易将他们打发,不顾国家危难,只顾自己的权力。
岳飞叹息,可他又能做什么,他又不能做谋反之事,更不可能因为朝廷的不作为而放弃收复山河。
而此时的赵构很没有面子。
他的内心的脆弱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对方提及。
可这没发生过的事情他如何会认,然而并没人因为这话给他一个眼神,所以他也无从辩驳,只能冷哼一声表示不屑。
【“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娖(chuò),是整理的意思。胡?,是箭袋。金兵紧张戒备,夜晚也在整理银色箭袋,与之相反的,宋军却英勇无比,清晨就朝着金人万箭齐发,金仆姑就是一种箭的名字。】
这是岳飞所期盼的理想状态。
可事实是,金人没有那么窝囊,宋军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英武。
如今看的就是金人更想占领南宋,还是他们更想收复失地了。
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
古人诚不欺人!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我”追昔叹今,只叹春风染不黑已经泛白的胡须。】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春风不染白髭须”,当真好句也。
苏轼接受自己年迈已经不知过去多久了,他也时常会有时光易逝之感,然而,时光不可倒流,谁不清楚呢?
他们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有限的事情。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上万字的平戎策没人看,只得向邻居换点实用的种树书。辛弃疾为了抗击金军,写了《美芹十论》《九议》等文章,但是因为朝廷的不作为,没有溅起半点水花。】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他写的那些东西花费了不少的时间,最后都没能用得上。
其实若是真能发挥作用,辛弃疾就是花费千倍百倍的时间他也愿意。
他真希望幕中女子能讲解一下他的这两篇文章,让他们能看看自己的军事主张,若能对收复山河有用,那就是最好不过的了。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赵构轻咳一声,实在没办法再装死了。
“日后若有此类论著呈上,诸位同我一起论其可用与否。”
他都这般说了,众人还敢说什么,只能应上一句是。
【整首词其实就总结了辛弃疾的一生,前期的气势如虹和后期的悲壮凄凉对比,冲突感极强,十分具有感染力,甚至有人评价此词是辛弃疾最有份量的小令词。】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短短几十个字而已,没曾想到竟就是他的一生。
辛弃疾仔细想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说法确实也没什么错。
他这一生做了什么呢?
不就渴望出征而壮志难酬吗?
【公元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宋高宗禅位于宋孝宗赵昚,赵昚比他爹稍微强上一点,他一度想要收复失地,重用主战派大臣,开始了宋室南渡后第一次主动北伐,一开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屡战屡胜,然而后来却因为主将们的各种勾心嫉妒,败给了自己人,南宋大败,主和派大批主战派北伐误国,孝宗下罪己诏准备和谈。】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在场诸人皆是一震,禅位,官家竟要禅位吗?
如今他对权势的这种在意程度,任谁都不敢相信他是会禅位的人。
而且重点是赵昚此人是谁,他们都是闻所未闻。
但既然是禅让,又是姓赵,当还是赵氏皇室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