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辛弃疾
【公元1174年,淳熙元年,辛弃疾担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这个职位是经由叶衡推荐的,所以辛弃疾写了一首《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辛弃疾对赏心亭那是真爱啊。】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几年前,陆游经过此地也写了一首诗。
这地方,风景好,登高总会产生更多的想法。
当年他请求将建康作为国都未能实现,自此心中对建康又有了更多的感情。
或许他们对建康的感觉都是不同的,可他也是喜这建康赏心亭的。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苍翠青山仿佛想与您谈话,驾着万马奔腾而来。这两句用的拟人,拟人这种描写手法咱们小学的时候可能就已经学过了,许多人在小的时候或许能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可是到了三四十岁,这种想象都被现实所取代,而那些真正的创造者都是拥有丰富想象的人,像辛弃疾,像李白。】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以往李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想象有多么丰富,在他看来,自己诗歌之中的那些东西都是旁人能轻易地想出来的。
不过经由幕中女子这么一说,他还真就注意了一下,确实有所不同。
而他与旁人诗歌中所运用到的不同的意象都是源自于他曾经看到过的书,或是他这一路上的见闻,也并没有多了不起,人人当是都可以的。
虽然他也不明白为何有些读书很多也走过很多地方的人还是不行。
【我们或许可以很轻易地看出这两句是拟人,但是让你写个拟人句,你却很难写出这样的句子,这句子表现得十分形象,仿佛那场景就在我们面前,写出这样的句子需要天赋也需要积累,我们普通人与这些大文人之间的差距也无非是差在了这两点。】
文人大多清高自负,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去缩小与优秀的人的差距,而且还会一边在心中想那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嘛。
不过是以物拟人,他们如何就不行了?
可当他们转头遥望山巅,仿佛就觉得似万马奔腾已经是最好的比拟方式了。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然而它们在烟雨之中徘徊,想前来却始终无法前来。这两句我们要根据整体的诗意来进行理解和感受。“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人们都说头发是从忧愁中变白的,那我就要拍手笑那通体雪白的沙鸥了,它们竟满身都是愁。“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
自从巨幕出现,各个书院就多了许多探讨的话题。
某书院,有人道:“此言不实,人老则发白,与愁并无如此大的关系。”
众人并不想搭理他,他就是那种没有想象的人。
“此时还与沙鸥说笑,当还未走向绝境。”
又一人道。
这话倒是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
虽说他们觉得有些不对,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觉得李清照他们都是一步一步走向绝望的境地,那辛弃疾应当也是如此才对。
【这首词看起来语调轻松愉快,可是表达的愁思却一点也不少,叶衡为辛弃疾介绍工作,那说明对方对他有知遇之恩,是懂他的,所以他想向对方吐露自己的心声,可是他的那些想要上战场抛头颅洒鲜血的心思,却仿佛群山笼于烟雨,难以倾诉,或许倾诉了也无法得到支持,总之让辛弃疾踌躇不前。】
哦,众人恍然。
原来“烟雨”一句整体应当这样理解。
原来看起来豪情万丈的辛弃疾也是会踌躇不前的啊。
【这让辛弃疾十分忧愁,可是很多时候人们总不愿意将自己脆弱的一面展现给他人,他只能借着沙鸥表现自己的忧愁,那些沙鸥即便满身“白发”但他们真的忧愁吗?想必并非如此,真正忧愁的是看它们产生忧愁情绪的人罢了,辛弃疾这一招移情于沙鸥写得着实精彩。】
看似愉快,实则忧愁至极。
为何这样说起来显得更加悲伤了呢?
成年人大约便是如此吧,总是装作不在意,不愿意在人前示弱。
恐怕他们日后看着沙鸥都会念起辛弃疾的愁了。
【但这还不是他这一时期最优秀的作品,我们所熟知的《青玉案·元夕》也是作于这时,古往今来,写元宵节的作品数不胜数,我个人认为他的这一首词的地位就如同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在中秋有关的作品中的地位,算是其中翘楚。】
众人惊讶,竟如此优秀吗?
苏轼的那首词幕中女子先时说过的,此中只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就不知让多少人感动。
不管是那些一向崇拜苏轼的后世人,还是宋朝以前根本就没听说过苏轼的人,甚至是那些与苏轼同时代的对苏轼十分不喜的那些政敌也都佩服他的文学才能。
而对于幕中女子此前展示出来的辛弃疾的词虽也是非常人所比,但好的他们看多了,再看辛弃疾的词便没觉多惊艳,更何况是与苏轼的优秀词作相比。
【当然了,他们两人的词作是不能拿来简单地进行比较的,写的东西不同,表达的感情不同,没什么可比性,也无需进行比较,只要知道都是很优秀的作品就是了。】
感情二字是幕中女子在谈到这些诗词作品时常提到的,说明真的很重要。
有时候他们不是不知道感情的重要性,只是几乎很少会有人将之单独拿出来说。
他们只知道听到他人之作,他们会随他人而欣喜,随他人而悲伤,随他人而激动人心,这大抵便是感情的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