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1 / 2)

🎁美女直播

第126章

辛弃疾

【关于《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首词的发端,普遍认为是跟隆佑太后有关,隆佑太后就是宋哲宗赵煦的皇后,也就是当时的元佑皇后,她曾经两度被废,又两度复位,但有时候人的命运真的很难说,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公元1103年,崇宁元年的时候,她第二次被废。】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赵佶眉心突突地跳。

孟氏?先时恢复她的皇后名号还是因为太后之意,如今太后已逝,她被废黜于隆佑宫。

自己是不是应该将她放出来,说不定日后若真碰上金人,她也能帮上什么忙。

虽然赵佶完全说不出来一个深宫中的女子能帮得上什么忙。

【直到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宋徽宗赵佶想让她复位,结果还没来得及下诏书,徽宗和钦宗就被金人所掳,然而就因为诏书未下,孟氏还是一个废后,所以没有被抓得以活命。】

赵佶无言。

合着自己想让她复位还是错的。

那如今他该怎么做呢?

【但凡金人再来得晚一些,孟氏可能就和徽宗、钦宗一样客死异乡了。而孟氏不仅没被抓,在赵构建立南宋后,她还被尊为太后。只不过刚刚南渡的时候她也并没有过上多安稳的日子,金人南侵,穷追不舍,所以她往江西一带逃行。于是辛弃疾途经造口,看到滚滚江水,就想起当年惨况,写下了这首词。】

赵佶身体晃了晃。

客死异乡,他不要被客死异乡。

如同许许多多观看巨幕的人,赵佶其实也早已经猜到了自己的结局,可是他不敢相信,也不想去相信。

他堂堂天子,怎么能死在金人的地方呢?

【“郁孤台下清江水”郁孤台也叫望阙台,这里看着只是交代地点和场景而已,郁孤台下是赣江之水,一山一水之中我们似乎并不能从中感受到什么情绪,若非要从中找出点什么情绪来,估计也只有郁孤二字了,但是这只是这个台的名字,出自《舆地纪胜》“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是描写周遭环境的。】

许多北宋人民如今就心中悲痛,根本不需要此词给他们什么情绪。

而且起兴之句,写什么都是正常的。

可众人还是痛心,怎么单单一句清江水就给人肝肠寸断之感?

【然而他接着写“中间多少行人泪”,这里的行人泪很有可能直接指的就是隆佑太后那事情,当初隆佑太后到此处时,金人追得及,随行兵众、沿路百姓,皆苦不堪言。】

【所以此处的行人泪,不单单是指的那隆佑太后,还有同时期经过那处的人,甚至是活在那个时期的人,当然也包括正站在此处的强烈地渴望着收复山河的辛弃疾。】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只可惜他生君未生,否则如辛弃疾这般有志之士岳飞定要将他拉拢到自己的岳家军。

好在如今虽没有辛弃疾,但多得是如同辛弃疾那般有着赤诚之心的人。

他们不断努力,总归能早日让后世之人过上安生日子。

那辛弃疾本该凭着自己的才能驰骋官场的,如今这般,委实埋没了他的才华。

看着他那样优秀的青年蹉跎,岳飞心中斗志更盛!

他势要取金主首级,为大宋洗脱屈辱,迎回二圣,为二圣报仇,为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百姓报仇!

【他们为何落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他们抬头仰望,望向曾经的都城,然而却只看到座座青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能遮住长安却遮不住东流水,能遮住他们的视线却遮不住他们翻山越岭的心。】

听到此句,众人忍不住地齐齐望向汴京城的方向。

好个“青山遮不住”!

他们的心其实根本无需翻山越岭,他们的心从未离开过那片土地。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夕阳西下,正感伤着,深山中传来鹧鸪的声音。鹧鸪是一种啼叫凄苦的鸟,一般出现在古诗文中都是代表离愁、哀思等,像李白《越中览古》中的“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就是感叹世事无常的诗句。鹧鸪跟杜鹃可算得上是难兄难弟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辛弃疾这词句算是渐入佳境了,怎么看都算是优秀之作。

而他此中表达的情感,饱经岁月的李白、杜甫也都是明白的。

离愁哀思似乎是他们为文者逃不开的主题,但写着如此平淡的诗句,却又表达着如此沉痛的感情,辛弃疾有才也。

【整首词都仿佛被一种沉闷的氛围笼罩着,那就是词人的苦闷心情的体现,他看山看水都是悲愁,正如明代沈际飞所评价的“无数山水,无数悲愤。”

辛弃疾借用山水之景将意在言外这个词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不管是哪一位文人,只要我们将他的经历以及心路历程差不多搞清楚,大概就能知道他大多数的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感情了,了解了其中表达的感情也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文人。】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齐国,孟子其实也已经看透了如今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