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霓裳羽衣曲》是唐朝时李隆基登三乡驿望女几山而作,后来杨玉环初次见李隆基时,李隆基就曾以《霓裳羽衣曲》作导引,这首曲子是李隆基的得意之作,在开元天宝年间盛极一时,但是后来安史之乱后,曲谱丢失,再没人演奏,现在大周后却找到了残谱,精通音律的两人自然不会错过。】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其中还有他的事儿?
霓裳羽衣曲,李隆基陷入沉思。
许久未见表演了。
如今宫廷内外,个个小心行事,只怕是想看此舞的人也不敢唤人出演。
这安史之乱危害真是极大,竟会连个曲谱都保不住。
【但是这首《霓裳羽衣曲》作为大型宫廷乐舞,讲的是唐玄宗向往仙界 去月宫遇见仙女的事情,它或许本身只是一个在音乐上的关于盛唐气象的体现,但是巧的是它正好出现在安史之乱前夕,所以它也就由一首太平盛曲变成了“亡国之音”。】
李隆基眼睛一眯。
亡国之音?
那他就让这亡国之音永不现世。
【就像当时的南唐大臣徐铉写的《又听霓裳羽衣曲送陈君》中写的那样,“此是开元太平曲,莫教偏作别离声。”
这首曲子伴随着唐朝由盛转衰,也伴随着南唐由表面太平走向彻底灭亡。】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李煜深知南唐的灭亡怪不到这霓裳羽衣曲上。
可是听闻此言,他还是忍不住去想。
若他擅长的不是音律,而是兵法经书, 那是不是一切都会变得不同?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此两句写的是大殿之上妃嫔宫娥鱼贯而入,光照下个个冰肌玉骨、美艳动人。只此两句便能让人感受到李煜当时的夜夜笙歌了,对比之下,或许李隆基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都还差了点意思,所以唐朝只是没落,南唐直接灭亡,当然了,这个结论没有任何依据,不过确实可以想象当时整个南唐的状况。】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什么?
什么从此君王不早朝?
李隆基开始怀疑自己,之前女子未曾提过此事。
他自是不信自己会如此昏庸,但是只要想着唐朝会在自己的手底下由盛转衰,心中又没了底。
这是谁的诗句?
女子日后可会讲到?
自己还会做出更加昏庸之事吗?
他一面想知道将来之事的所有细节,一面又不想再把自己的丑态放到众人面前。
委实让人心中惆怅。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笙箫之声游荡于水天之间,也就是天地间,乐工们尽力演奏着《霓裳羽衣曲》。这乐声有多震撼呢?“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香料粉屑随着乐声临风飘散,醉意朦胧间方才感受到其中真情。或许李煜也知道南唐如今的安宁都是假象,所以他只能借酒麻醉自己,喝醉了酒方才拍着栏杆发泄情绪。】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遥想当初,其实还有那么一些时间,李煜真以为自己置身于太平盛世,但是很显然,一切虚幻都不可能成为现实 。
假象始终是假象,情绪发泄后,翌日只会更添美梦破碎的心痛。
【这倚阑干、拍阑干似乎是许多古代文人的保留项目,通常与登高联系在一起,表达的都是愁绪,此中虽然没有登高,但更加体现了李煜的一种困境,不是登高而赋或许只是巧合,但是不在那种畅快的场景下,却更好地将他的憋闷表现了出来。】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我”归时不要在路边放红烛,就让“我”骑着马儿在清夜缓缓而归。】
【整首词有放有收,从一开始的热闹欢腾, 到最后的清夜孤蹄,先放后收,艺术性极强,也能让我们看到他醉心声色的生活与对于国家现状的躺平态度。】
躺平态度。
这个有些新奇的词让许多人都为之一愣。
但这并不难理解,尤其是结合李煜的经历。
这也清清楚楚地告诉众人,很多时候,躺平并不可取,非有志者之行也。
【每一件事情都脱离不开矛盾性,李煜这样的状态也是如此,虽然对于南唐来说或许是个灾难,但是于他的艺术作品来说却也是一种难得的积累。】
这话引起了许多人的深思。
女子不是第一次提起矛盾了,众人也能从她的话中体会其含义。
但是许多人却不能认同幕中女子的观点。
她说许多事都离不开矛盾性,意思就是说李煜这样的状态有好的一面。
就算这让李煜获得了文学积累,但是相对南唐的灭亡这好处也太无足轻重了。
还有,既然李煜之事如此,那李隆基之事也是了?
他间接地造成了安史之乱的爆发,他让唐朝由盛转衰,有什么好处?
难道是为李白、杜甫提供了诗词之妙思?
①关于金圣叹的名字只是传说罢了。